第355章 魏军很残暴(1 / 2)

所以,目前凉州西端的情况如下:敦煌郡的张恭从最西端进攻酒泉郡的黄华,黄华则与东边张掖郡的张进守望相助。

而西部北端的张掖(居延)属国,也就是包括焉支山、山丹军马场以及鲜水上游的祁连山区的广大畜牧业经济区。

目前都是在胡人手中掌控,处于独立状态,胡人的态度是两不相帮。

大多数时候,游牧民族的普通牧民并不想打仗,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或者出现一个野心勃勃的首领,他们只想好好放牧追求富足的生活。

当前,曹魏政权延续曹操时期的历史惯性,对胡人的打压力度很强,依旧以打击为主。

对于凉州动乱导致西部与关中隔绝,牧民们并不在意。

他们在意的是因为战争关系,他们手里的牲畜变得更值钱。

但不是所有胡人部落都向他们这般天高皇帝远,比如武威郡的三种胡。

武威郡先后遭到造反势力颜俊、和鸾的侵扰。

武威太守毋丘兴,发动汉人胡族在此危难时刻出力报效国家。

史书记载:毋丘兴奋忠烈之气,临危不惧,为将校及外族讲清利弊,言则流涕。男女上万人心怀感激,都形毁发乱,立誓报国。

形毁发乱……也不知是真的‘言语说服’还是‘武力说服’,反正他最后是成功发动汉胡联军上万人。

反正是成功守住了武威郡,并收复失地。

但战争已经成功让武威郡满目疮痍。

本就民生凋敝的生活状态如今更加民不聊生。

而魏军打赢了仗自然是需要奖赏的,但武威郡拿不出来这么多财货。

于是魏军的将士们又发挥了自己的老传统,狠狠的在被叛军占领的城池劫掠了一番。

那些胡人不仅跟着魏军学习了征战的方法吗,还在劫掠中也跟着分了一杯羹,常常大呼过瘾。

并感慨劫掠汉人比攻打其他羌胡部落收益高多了。

这种行为自然有很多人不满,于是,武威郡的三种胡(一种说法是三个不同源的胡人联合部落,另一种说法是三个不同胡人部落,这里采用第一种),他们紧接着就发动了叛乱。

钞寇城池,道路断绝,形势危急。

毋丘兴不能抵挡,于是向南边的金城太守苏则发去告急求援文书。

文书送到金城郡,苏则想救援,便与正屯守金城的魏将郝昭、魏平商量出兵。

但是因为没有曹丕的诏命,他们二人都不敢擅自调兵,因此想要拒绝。

而且曹丕此前给他们的命令是:屯驻金城,不得擅离。

曹丕的性格太难猜了,边郡将领违背他的命令、擅自调兵……

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是深受皇帝猜忌的。

尤其是他们的陛下曹丕还是个性情不稳定的君主。

他要是大度的不计较,那他们擅自出兵便不是问题。

但一旦他计较起来,那可是铁证如山。

擅自出兵这种事,打赢了还好,万一打输了,那可就惨喽,有可能被一撸到底成平民。

在场的人都不知道曹丕的心意,郝昭、魏平不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去赌。

苏则此人,到底是先帝曹操欣赏的臣子。

他此刻坚定的认为,国家大事高过自己的私利,因此坚决要求出兵。

他苦口婆心的对郡内长吏和郝昭、魏平说:

“如今逆贼势力虽然强盛,但都是新聚集起来的,还有的人受到胁迫,未必与他们同心。”

“如果趁衅攻击,敌军善恶分离,善者归于我军,则我军增强、敌军受损。那时我军既收获士众,又能壮大气势,再出击讨伐,一定能将他们击败。”

“如果等待大军支援,旷日持久,善人找不到归宿,必定和逆贼同流合污,两者一旦搅在一块儿,就很难再把他们分开了。”

这三句有理有据,分析的也很透彻,表明了出兵的必要性。

不过其他人虽然动容,但没有人主动开口提出兵之事。

苏则无奈,于是挺身而出说道:

“今虽然有朝廷的诏命,但违背它也是随势应变,我们应当自行专断。”

此话一出,便相当于是他率先倡导违诏行事,那么将来曹丕若是怪罪下来,自然是苏则自己一力承担。

因此,郝昭等人便表态赞同,苏则于是违诏发兵救援武威,配合毋丘兴与三种胡交战。

这种浑水摸鱼、趁乱取利的大好时机,就摆在割据张掖郡的张进面前。

若是他出兵攻取金城郡或者武威郡城池,则能取上利;

若是他广派使者,号召各路豪杰与诸胡与他结盟、共抗曹魏,则能取中利;

若是他坐看乱战,啥也不干,则没有利。

张进的进取心并不强烈,他只想割据地方作威作福。

因此最后选择广派使者,拉更多盟友一同起事。

于是,此前一些约定互保且与魏军有仇怨的雍、凉诸豪也都纷纷驱略周边羌胡依从张进。

并不是因为张进此人有多高的威望,而是东边的魏军太踏马残暴了,着实将这些人吓到了。

曹魏的宗室大将、都督雍凉诸军事、镇西将军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