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招降俘虏,妥善安置(1 / 3)

随着陈友谅被处决,陈友谅势力的覆灭,使得红巾军的声势进一步壮大,江汉流域的百姓也开始逐渐恢复安宁。然而,战后遗留的问题随之而来——陈友谅军中大量被俘的士兵如何安置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李凡和众将聚集在南京大营之中,共同商议如何处理这些俘虏。

在大堂内,朱元璋端坐在主位,目光中透露着几分疲惫,但也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李凡、汤和、刘伯温等将领分坐两侧,众人神情肃穆,等待着商议结果。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在座的将领,开口道:“陈友谅已被正法,江汉流域暂时安定下来,但战后俘虏众多。如今最重要的便是安置这些俘虏,若处理不当,恐将酿成新的动乱。诸位将军有何高见?”

李凡拱手道:“大帅,我认为战后收编这些俘虏是一个机会。大多数俘虏不过是陈友谅的旧部,不少人并非心甘情愿投身陈友谅麾下,如今陈友谅已死,若愿降者可以编入红巾军充实兵力;不愿降者,也可发放一些银两和土地,遣返家乡。如此既能展现我军的仁义,又能稳定人心。”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李凡的提议既避免了直接杀戮,又有助于充实红巾军的兵力,确实不失为一个良策。

汤和沉思片刻,接着说道:“李将军所言极是。不过,陈友谅的部队中难免有一些顽固分子,尤其是千总以上的高级将领,这些人长期效忠于陈友谅,难保不心怀不轨。我建议将千总以上的将领全部处决,以绝后患。”

汤和的提议引起了一片沉默,堂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朱元璋眉头微皱,转头看向李凡,似乎在等待他的回应。

李凡轻轻叹了一口气,沉声道:“汤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若一味杀戮,恐怕会导致人心惶惶,影响我军的声誉。陈友谅已死,江汉流域的局势尚未完全安定,若杀戮过多,恐会让百姓心生畏惧。”

朱元璋点头赞同,目光柔和了几分:“李将军说得有理。我们红巾军立志推翻暴政,若一味杀戮,反而会令百姓对我们失望。”

汤和却坚持己见,拱手道:“大帅,陈友谅手下的这些将领大多作恶多端,若不严惩,恐怕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尤其是那些千总以上的将领,他们若心怀旧主,不仅会暗中捣乱,还可能引发叛乱。为绝后患,我建议斩杀他们,以肃清我军内外。”

朱元璋微微沉吟,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李凡见状,心中一动,知道朱元璋担忧的正是稳定局势,便继续说道:“大帅,不如我们以此为契机,将愿降的俘虏逐级审核,愿意效忠于红巾军的便予以安置,不愿效忠的则发放银两和土地,遣送回乡。但对于那些确实作恶多端、顽固不化的高级将领,再择机处置。如此既能展示我军的仁德,也不至于让顽固分子对我们构成威胁。”

朱元璋缓缓点头,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李将军所言甚合我意。仁政是我们的根本,但也不能让心怀不轨之人继续存活。既然如此,那就按李将军的方案,逐级审核,择优录用,严加把关。”

根据军议的决策,红巾军开始逐步实施俘虏的安置计划。李凡亲自负责审核俘虏的安置事宜,命令将俘虏分为两批,愿意投降效忠的编入义军,不愿效忠的则发放银两和土地,允许他们返回家乡自行安置。

几日后,李凡在大营中亲自主持了俘虏的审核。许多俘虏在目睹了陈友谅的覆灭后,纷纷表态愿意加入红巾军,为红巾军效力。这些俘虏大多为普通士兵,经过一番审查,李凡决定将他们编入红巾军的各个部队,进行必要的训练。

“各位,此番若愿加入红巾军,便是兄弟。我们会为你们提供公平的待遇,但若日后有人心怀不轨,我定不轻饶。”李凡在俘虏前郑重说道。

士兵们纷纷跪下叩头,表示愿意效忠,发誓效忠红巾军。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心甘情愿为陈友谅效命,如今能得到宽大处理,心中感激不已,纷纷表示会尽心尽力为红巾军效命。

与此同时,另一批不愿投降的俘虏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李凡按照计划,为每人发放一定的银两和土地,让他们返回家乡安顿。被安置的俘虏对红巾军的宽大处理十分感激,纷纷对李凡等人表达谢意,离开时不忘祝愿红巾军早日取得胜利。

在审核过程中,李凡和汤和针对那些陈友谅手下的高级将领展开了严格筛查。经审查,那些千总以上的将领中不乏顽固不化之人,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表示愿降,但在私下里却仍有不轨之心。对此,李凡决定依照军议,严加处置。

大营内,一众高级将领被带到堂前,等待裁决。李凡沉声说道:“你等虽为俘虏,但我军念你们曾为士兵,本无意追究。然而,有些人心怀叵测,若放任不管,恐会成为我军未来的隐患。今日本将特意给予尔等一线生机,若真心归降可酌情安置,若不愿降者,便是自取灭亡。”

听到此言,一些高级将领面露惊恐,纷纷跪地求饶,表示愿意归顺红巾军。然而,也有一些顽固分子面带冷笑,不屑一顾,甚至对红巾军将领出言不逊,拒不低头。

见此情形,汤和怒喝道:“你们既不愿归降,又对大帅不敬,留在世间只会徒增祸患,来人,将此等顽固之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