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5(1 / 2)

都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无益国家之徒, 在他们当中, 有一部分人真的用一生践行了儒家最高道德。他们告诉世人,孔孟之道, 并非是前人口嗨的空中楼阁!】

【汉有诸葛亮, 唐有杜工部, 而宋末,有三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 却生得眉清目秀的男人。他不急不缓地走上刑台,手脚都被镣铐束缚。他梳着汉人发髻, 身着已经残破老旧的宋朝官服,在一群披发左衽的蒙古人中间尤为突出。

“文公,你还有什么遗愿?”忽必烈还是不甘心, 蒙古人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可惜前有钓鱼城, 今有文天祥,宋人看似软弱, 可里面的硬骨头当真硌牙。

他又劝说道:“你难道不想跟妻子女儿团聚吗?陆秀夫已经带着小皇帝跳海而死, 你没有了君主, 还坚持什么呢?你这样的人才, 大元求之不得啊。”

文天祥环顾四周, 确定了南面的方向, 淡淡道:“身为大宋宰相,岂有侍奉二主的道理。”

说罢, 朝南面行跪拜之礼,‘臣以身殉节,报国至此矣!’随后赴死。

【文天祥,一个用切身行动说明了何为‘仁至义尽’的人。他对大宋,仁至义尽。这四个字也被篆刻在他的墓前牌匾上。】

【‘仁至义尽’四个字,是个人都能轻轻松松说出口。但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做到?文天祥做到了,甚至做到了最高标准。】

【宝祐四年,二十二岁的文天祥高中状元。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率兵渡过了长江,猛攻鄂州。鄂州,当年岳飞屯兵所在地,目的在于北伐便利,又能拱卫临安。而蒙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天险,临安城内乱做一团。】

【大部分人是观望态度,皇帝身边的宦官劝说皇帝再次往南迁都,朝中无人敢反对。文天祥怒不可遏,写下万言书,请皇帝斩杀奸臣,与临安百姓一起抵御蒙军。他得到的回应是没有任何回应。文天祥当即罢官归乡。】

【两年后,文天祥再起被启用,还是因为谏言斩杀劝说南逃的宦官无果,再次辞官归乡。接着又是启用,又是因为劝说皇帝勤政,又双叒罢官归乡。据不完全统计,文天祥至少愤然罢官六次!】

赵恒忍不住笑了:“文天祥有个性!真是犹如草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罢官,启用,罢官,启用,循环往复,他得多厉害才能被朝廷一直惦记。”

“这可是二十二岁的状元!”赵佶惊叹不已,要知道尽管大宋朝进士及第比唐朝来得容易,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还是存在的。

二十二岁,大多数人恐怕连秀才都没考中。

这文天祥,绝对是神童!

“真想与这样的人才一起谈诗论道啊。不过,这人性格也过于刚烈了些。”

【德祐元年,也就是南宋灭亡前四年,南宋十三万军队完全抵挡不住蒙军的进攻,全军覆没。皇帝赵显才四岁,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发出,《哀痛诏》,号召英勇之士率兵勤王。文天祥得知,为国家的遭遇而哀痛,当即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士兵,策划勤王。】

【可是,元军迅速包围了临安城。尽管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之士还在苦战,谢道清决定带着赵显投降。同时认命文天祥为大宋右丞相。在赵显退位后,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要求南宋宗室全部迁居元朝都城燕京。而抗元代表文天祥也被要求在内。】

“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又来了!”赵桓心惊胆战,金人残忍的行径又浮现在他脑海里。同样是围困都城,同样是皇帝投降,同样是废黜赵氏,同样被掳北上!

赵匡胤叹息道:“北方的部族真是一脉相承,一定要把‘战利品’都带走才算安心。”

可是死了倒比活着好,与其活着受|辱,不如一死了之!

而据他所看,元军绝对是比金军更可怕的敌人,虽然他们一样烧杀抢掠,但元军首领竟然会下安民的诏书,这不就是汉人行径!

他们要用汉人的方法统治汉人!

【文天祥逃了出来,并且拉起队伍继续抗击援军。可他毕竟是个文人。】

【自从战国时代诸侯国竞相变法以后,文武官职便有了明确区分。文官武官分工明确,很少出现对外带兵打仗,对内行政治理的臣子了。当然在宋朝之前的各个朝代都有能文能武的臣子,比如霍光、诸葛亮,甚至唐朝有边疆军功卓著者会被擢升为朝堂宰相的习惯。】

【当然宋朝有辛弃疾,但宋朝有几个辛弃疾?】

【宋朝文化太过昌盛,对唐末军阀割据矫枉过正,文人取向与文弱,并以瘦削沉静为美,一改前朝丰腴健硕的审美。宋朝开始,文人腰间不再佩剑,出门不再骑马而是乘轿。原本儒家所推崇的上马能杀敌,提笔能治国的文人形象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尽管文天祥在抗元一事上耗尽心力,但终归是胜少败多。他辗转流离在闽、广地区,寻找流落南方的小朝廷。此时以陆秀夫为代表的抗元集团已经拥立赵昰为帝。这一年,赵昰才七岁。】

【接着,文天祥在南方辗转抗元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