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50(1 / 2)

六州歌头 1172 字 2个月前

总管耳语几句。

顺喜当即进殿禀报,“陛下,崔连壁崔大人求见。”

正假寐养神的明德帝并不意外,只道:“速召。”

顺喜当即招何萍去昌顺门接人,特意告诫要避人耳目。

因此何萍来去都绕了路,用时比平日长一些。顺喜通报过后,便再一次自觉退下。

往常头疾发作之后,他都会劝陛下好生将养一日,政务挪到明日再处理不迟。但今日的事情太大,不多嘴方为上策。

殿内只剩君臣,崔连壁走近龙床,拿出一道奏折,“殷侯遗言,让臣务必亲自递到陛下手中。”

手向上举,大袖下滑,露出腕缠的白布孝球。

明德帝瞥见,按了按眉心,才伸手接折子。扫了几行便皱眉:“王义先代的笔?”

这厮先斩后奏调遣甘中州卫的事儿,还没过去。

崔连壁不知奏折内容,但想必其中某条肯定是推举王义先继任西北军总兵,就说:“王参议乃殷侯最亲近之心腹。殷侯相关之事,若他不可信,那西北无人可信。更何况,苍州战事还远未结束,他也没有伪造遗信的必要。”

战争还在继续,西北军不能群龙无首,打起仗来不能没有人统筹指挥。王义先作为二把手,论资历和能力,接任头把交椅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多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画蛇添足。

明德帝把折子递给他,“你看看。”

崔连壁一看才知还涉及到了振宣军,又拿不定皇帝到底在怀疑什么,看着奏折苦思良久,道:“殷侯所言,无不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战局与朝局,臣想不出更好的安排。”

明德帝又从他手中把折子拿回去,再看到中途,重重喘息一声,颓然靠回枕上。

崔连壁略一犹豫,拱手道:“殷侯薨逝,臣亦悲痛难已。然陛下决断朝纲,日理万机,望保重龙体,勿要哀伤过度。”

明德帝将展开的奏折半盖在额上,少顷,喊顺喜进来。

“去政事堂,叫秦毓章几个立刻来见朕,还有……把贺鸿锦也叫来!”

顺喜应是,立刻派人拿牙牌去请。

三法司平日里都不怎么进政事堂,眼下这个点,得出宫去贺大人府上宣召。

秦相爷得知后,就让内侍们先去请贺大人,等人进了宫城再来政事堂通报一声,到时再和其他宵衣旰食的几位大人一并觐见。

宫门已经落钥,街道开始宵禁,核查起来免不了繁琐。

这么出宫转一圈,满京城有门路的人都知道了,皇帝陛下正召集重臣夜议。

诸位重臣齐齐赶到崇华殿之时,明德帝灌了杯参茶,换了常服,再披一件宽松道袍,盘坐在榻上,提及第一件事,便是要为殷侯追授并拟谥号。

追授有例可循。至于谥号,裴孟檀白日里就做好了准备,此时将备选一一提出,很快议定。

旨意定了,还得有人前往仙慈关去宣旨,并代皇帝到灵前吊唁。往常这等事务皆由礼部侍郎王正玄负责,但他此时尚在北黎未归,就得另行择人。

明德帝便道:“殷侯无人承嗣,贺卿身为兄长,合该代管后事,不如就代朕走一趟。朕准你扶灵柩回稷州,顺道看看你的家人。”

若对旁人来说,这大概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贺鸿锦却拱手拒绝道:“禀陛下知晓,我遥陵贺氏与殷侯早已分家,约定世代不相往来。我母亲病重时召他回乡相见,他未答应,情分便已彻底断绝。因此,臣不便前去宣旨。有兵部、礼部与宗人府在,他的后事也不需臣来操心。”

他仍是一副断案的铁面,无情到同僚都忍不住朝他瞥来视线。

崔连壁更是剜了他一眼,主动高声道:“陛下,贺大人不愿意,臣愿意!”

“你若走了,兵部事务谁来总理?”明德帝露出一副头疼的模样,片刻道:“罢了,还是叫盛环颂去。”

崔连壁有些失落不能亲自到殷侯灵前祭奠,但他的副手能代他去,多少也算安慰。

明德帝:“殷侯殁了,仗还得继续打,诸卿以为,谁能接他衣钵?仙慈关离京几千里,来回一趟不容易,任命早些定下来,好一道带过去宣了。”

这答案几乎是现成的,在场五位大臣很快就将意见达成一致,最佳人选就是王义先。

唯一的疑虑在于,“王义先到底不是殷侯,若全面接管西北军,再兼管振宣军,难免力有不逮出现疏漏。”

明德帝俯视众人:“振宣军既然拉扯起来,总兵人选也该有个定论,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所言极是,振宣军虽是新军,但也不能长期地散乱下去。”崔连壁附议。

振宣军成立不到半年,建制并不完善,成熟的将官更是稀少。随着他们陆续投入战场,这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得有一个能让全军信服、能带领全军赢得胜利的将领。

其他几位立刻明白过来,皇帝半夜叫他们来,是要现在就进行一场廷推。

怎么这么急呢?有人心生疑窦,但此时也来不及细思,必须先考虑这个人选的问题。

只是这些年来将星凋零,来来回回能提的就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