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1 / 5)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3782 字 2个月前

哥舒翰在灵宝大败后,逃出生天的部将就将消息传入长安。

在这之前,李隆基和文武大臣已经陷入惶恐之中。

因为西面战况陷入模糊。

李瑄若没有渡过金城黄河的时候,李隆基还能稍稍觉得安稳。

这也是李隆基有史以来最「勤于政务」的时候。

平日里使者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项背而望。

李隆基要在早丶中丶晚听到关于金城黄河的消息。

得知防线稳固,他才能勉强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而李瑄迟迟不渡黄河,给他一种金城黄河是「天险」的错觉。

李璬的回覆,也一度让李隆基认为十三郎完成对陇右军和陇右诸胡的掌控。

他的十三郎也是天才!

和面对安禄山不同,李隆基知道李贼骁勇善战,没有催促李璬主动出击。

静等东面胜利,再大军支援,攻击西面。

他会向李瑄证明,能开疆万里,不是因为李瑄勇敢,而是因为他更强悍。

可偏偏事与愿违。

西面失去消息,就如黑暗中的火把,突然熄灭。

李隆基一等再等,他向往的晨曦,终未再出现。

使者的消息只有一点:陇右军奉颖王之命,封锁沿途驿站丶道路,缉拿陇右内乱。

一连多日,都是模棱两可的消息。

长安的王公贵族都道颖王出事了,李贼将要兵临长安。

否则颖王一定会上奏说名,朝廷派的使者必可以通过。

惟一的安慰,就是武威距离长安两千里远,不像潼关,近在咫尺。

他们认为再探几日,或许就会有西面的消息。

但四月六日传来灵宝大败的消息却如一只大手一样,扼住唐王朝的喉咙。

李隆基双眼一黑,一度昏厥。

他就指望潼关的十几万彍骑丶飞骑大军能扭转不利的战局。

现灵宝大败,还有多少兵马守卫潼关呢?

潼关的副将不断地请求支援。

可朝廷哪还有兵马可用?

「哥舒翰误我!朕早知道他是庸才,他要没死,朕一定处死他。」

李隆基苏醒过后,召文武大臣于兴庆殿,庄严肃穆的朝会,他却布满悲伤与失落。

皇冠和龙袍能被宫人整理整齐,但颓废的神情,再也难以掩饰。

本该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却接连被最信任的两个人背叛。

一手缔造的强大帝国,面临崩塌的风险。

这大厦将倾,谁能挽救?

人们无法达到李隆基的高度,不明白李隆基从天上衰落是何等感受。

无病无灾的李隆基,在此时如风烛残年一般。

殿下的文武大臣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声。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忧虑。

他们最难接受李瑄东进京兆,带来噩梦一样的统治!

「朕亲自挂帅,御驾亲征!」

李隆基突然从榻上起身,他瞪大眼睛,咬牙下诏:「朕会让太子监国!」

文臣武将皆不可思议地望着李隆基。

要是有十万大军还可。

但长安已经没有兵马了,想在京兆继续召兵,还需要一定时间。

「陛下万万不可,您是天子,怎能以万圣之尊,亲临前线呢!国不可一日无君呐!」

杨国忠一听就急了,他噗通一下跪地,劝李隆基收回成命。

太子监国,他还会有活路吗?

怕是李隆基刚离开,李亨就会在大臣们都怂恿将他杀死。

李亨也一定会干这种获取名望的事情。

此时的兴庆殿的最前方,站着一个本不该在此的人物。

太子李亨!

这是李亨太子以来,李隆基首次批准他参与朝政。

说明李隆基御驾亲征的想法,可能不再是说说而已。

李亨心中窃喜,二十年了,他终于站在这里。

但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站在这下面。

「陛下不可……国家危难,天子应该坐镇中央。」

「陛下万万不可……」

杨国忠的党羽也站出来跪在地上劝谏。

直到现在,还有大臣认为潼关能守住。

毕竟大家都去过洛阳,「飞鸟不可渡」的天下第一雄关,深入人心。

但不管是哥舒翰,还是郭子仪丶李光弼,都提出据险而守,持久疲敌,伺机而出的战略,可杨国忠只为自己,根本不听。

现在杨国忠就是抱着能活一天是一天,能富贵一天是一天的心思。

只要他还有权力,哪管两京古道的饿殍遍地?

「安贼一胡儿,竟然践踏我大唐之宫殿,淫乱宫女嫔妃。有唐一百四十年来,从未有过如此奇耻大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虽老,但也想有光复洛阳的志向。将士们见我御驾亲征,定会人人拼死,将安贼打败,将祖宗的基业夺回来!」

李隆基没有被杨国忠的劝谏所动。

「太子,请您劝说一下陛下啊!」

杨国忠看自己的劝谏没用,眼睛一转,反其道而行之向李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