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称帝,改元,华夏历(1 / 4)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3197 字 1个月前

「太子李瑄上承天命,下保庶民……朕今退位之,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天宝十六载二月十一日,太子李瑄继承皇位!」

刘单又「请」来李隆基的诏书,宣示着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李隆基正式退出皇位。

李瑄在中书省议事厅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成为新的大唐天子。

他站在大堂的中央,龙行虎步,接过刘单手中的诏书。

此时此刻,李瑄腰板挺直,不再行礼。

仿佛一瞬间天命加身一般,李瑄虽穿着玄黑色的太子袍,但气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斜眉入鬓,目中似有辰星。

那标志性的短须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举手抬足间,更有一种拥抱苍生,睥睨天下的气质。

包括刘单在内,文武大臣纷纷整理衣冠,向李瑄行大礼:「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他们行礼毕后,高喝三声万岁,以祝贺李瑄为大唐第八位皇帝。

这一年,李瑄三十岁。

对于一名男子来说,这是年富力壮的时期。

如李世民丶李隆基,都是年近三旬的时候登基。

李瑄自天宝二年开始,每一年几乎都在建功立业。

他的战功,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虽中途拜相,政绩卓越,但离盛世相差甚远。

现叛乱过后,百废待兴,李瑄要向百年盛世,发起冲击。

「众卿平身。」

李瑄抬手示意文武大臣起身。

「谢陛下!」

能入中书省议事厅的文武大臣,就算不肯定李瑄谋朝篡位的行径,最起码步伐是一致的。

「朕承天命,登临皇位。当殚精竭虑,整饬朝纲,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朕必敬天法祖,勤勉于政,纳忠谏之言,绝逸豫之行,期以盛德之治,垂范后世,不负宗庙社稷之托,苍生黎庶之望……」

李瑄向文武大臣发表他胜利结算感言。

「臣等必倾力辅佐陛下中兴大唐!」

文武大臣再拜,喜于言表。

这是天下人奋发有为的时代。

这是有志者磨拳擦掌的时代。

这是文人士子心潮澎湃的时代。

是李瑄将大唐从危难之中扶起,革除弊病,才能焕发新生。

许多大臣坚信他们能重新迎来盛世。

因为有李瑄在,大唐威名赫赫,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他们几乎不用担心边患侵扰,只要全心全力发展内部,整饬吏治,治国安邦。

「按照制度,新皇登基第二日,进行登基大典。」

「秘书监立即通知在京九品以上职散勋爵丶外国使节,另组织三百名长安周边有威望的长者,明日在太极宫参与即可,不必铺张浪费……」

李瑄又宣布登基大典的时间。

和汉代不同,大唐的登基大典,不选良辰吉日,一般都是在皇帝驾崩后的第二日。

亦或者皇帝禅让的第二日。

明日为二月十二,为李瑄登基之日。

「臣等遵旨!」

大臣们拱手,今天虽已称帝,登基大典完成,才算法理上的天子。

陛下未继位的时候,就禁止奢靡,以身作则节俭。

由于战争前的储备,抄家杨氏和安禄山丶史思明等叛将的财富,获得洛阳城被洗劫的财富,吐蕃丶回纥等国的巨额贡品,豪强大族的贡献等,现在两京的左藏库和内藏中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但李瑄却只赏赐功臣。

绝不会因为身边人一句拍马屁的话去赏赐。

更不会因喜好去挥霍。

李瑄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自高宗以来,皇帝有称圣人的习惯。但朕初御宇,无德行树立。朝野内在,不得我称为圣人。」

李瑄又向大臣们嘱咐此事。

圣人,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高称呼。

名义上皇帝最大,意识上圣人更胜一筹。

自古皇帝都有祭拜圣人的习俗。

李唐自诩是老子的后代,所以从高宗皇帝开始,就继承老子的圣人称号。

大臣们私下称呼圣人,朝堂上一律称「陛下」。

但李瑄认为,李唐的皇帝是没人可称圣人的,徒让后世耻笑。

圣人这两个字神圣,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认的圣人屈指可数。

在一个人盖棺定论之前,一切都可能有反转。李隆基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前死亡,称圣人也不太可以服众。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称圣人。今后在私下,只能称至尊。

「诸卿入坐,我等商议明日登基大典时的事宜。」

「天宝至今已有十六载,安禄山叛乱于天宝,杨氏祸乱于天宝,民生于天宝凋敝,此已不吉也!朕欲改元,有什麽建议,卿等尽可言明。」

李瑄回到座位上,示意文武百官坐下,并提出改元事宜。

新帝登基,改元是必然的事情。

年号具有重大且又神圣的象徵意义。

古往今来,帝王在选择年号时,会在名称中寄予自己的政治期望,或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