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李适之还想说什麽,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
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
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
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
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
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
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
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
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
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
太极宫,太极殿前。
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
外国使节,毕恭毕敬。
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
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
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
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
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
辰时三刻。
「陛下至!」
李瑄穿着崭新龙袍丶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
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
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臣等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谁能想像,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
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
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丶勋爵散官丶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
「宣诏!」
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
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
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麽意思。
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
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
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感言。
「……荷乾坤之眷顾,蒙宗社之灵长。朕之先皇,圣德御宇,布仁风而化育万民,施善政而润泽四方。然天数有定,神器虚悬,肆予一人,恭承天序。
当此之际,朕感双肩之重,思守成之艰。必谨遵祖训,率由旧章,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更新。免天下郡县一年租丶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丶杀人残人丶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
「万岁!万岁!万岁!」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
李亨不服。
李俶不服。
他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