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激烈争辩(1 / 2)

即使东南政权控制着荆州,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荆州之地兵少了守不住,兵多了又担心叛乱。

毕竟整个六朝期间从荆州起兵造反的不在少数,而且攻陷南京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东晋的王敦之乱、桓玄之乱。

所以南京确实不适合做都城,当然了,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也是割据政权,统一的政权基本上是没有的。

当年刘伯温一些话刺激着洪武大帝,也因此洪武大帝最终选择了在中都凤阳,也就是自己老家哪里建造了都城,然而刘伯温又说凤阳也不适合做都城。

刘伯温当时说了,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

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虽然是帝乡,但没什么天险可言。

北面稍远的地方有方邱湖,芦苇丛生,可以藏兵百万,非常有利于敌人偷袭或搞突然袭击。

近有马鞍山,如果在马鞍山上架一门大炮,直接就能打到凤阳城内。

如果在凤阳定都,无疑是把自己置于了危险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致命的打击。

当时洪武大帝并没有听刘伯温的谏言,反而大张旗鼓,大肆的在凤阳营造了许多的宫殿。

然而一直到去年,洪武大帝最终还是彻底的放弃了在凤阳建都得想法,而花出去的那些钱,无意也就打了水漂了。

洪武大帝注视着韩宜可问道:“关于都城的选址,可有?”

韩宜可拱手说道:“些许年前,廷议时定下来的地方分别有北平、洛阳、开封、西安,南京、凤阳、杭州、南阳等,以上这几个地方择其一就行。”

韩宜可这番话落下以后,群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杭州、南京等地养活一个割据政权基本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全天下的掌控比较差,所以偏安一隅,不适合当都城。”

:“自唐以来,天下财赋尽出东南半壁江山,定都趋于南京、杭州等地,应该是很经济的选择,可都江南又太过于偏僻,于掌控天下比较困难,一者江南本就富庶,二是对于北方的掌控力就会变弱,鞭长莫及,三者南方兵相对北方兵战斗力较差,守还行,攻就相差太远了。”

:“都城的选择要有前出视野、回旋腹地和后退余地,南阳在这三方面都是短板,无论哪个方向出现重大敌情,往那边退都很吃力,再者经济上比较局促,缺乏四通八达的陆路水路交流空间。”

:“西安也不合适做都城,毫无疑问西安曾经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史上最好的都城,在西顾无忧的的大背景下,周、秦、汉等在地利上都曾得到了很大的便宜,可到了唐时就不灵了,突厥、吐蕃、回纥都成了气候,安禄山、黄巢攻破通关轻而易举,堂堂的长安城被一次次清洗,而今到了大明时期,西安已经彻底荒芜了,更重要的是,因为三门天险,南方漕粮赋税运进来的成本太高了,也因此目前西安的王家气象已经荡然无存了。”

:“自大唐以后,西安就成了教训,没人再去选择长安作为都城,不仅成长期、守成期、衰落期都不踏实,便是心理上也有了忌讳,一个曾经被多次攻破的城市俨然不适合做都城的。”

:“宋时选择开封,一者是因为五代的惯例,二者是接受了长安的教训过分地选择了漕运之路,三者是稳定下来再想迁都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所以开封也不适合做都城。”

:“开封不适合做都城的原因有三,一者缺乏防御纵深,敌人过了长城,便已无险可守,檀渊之盟那次,辽国运气再好点,北宋就得迁都,后来比辽人更厉害的金人来了,曾经号称丰亨豫大的大富之宋,也就泯灭了。”

:“二者是在悬河之下,缺乏最起码得城市安全,历史上开封曾五次被黄河之水淹没,所以这是不适合做都城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则是后退的余地太复杂,过黄河、走汴河、过长江,都不是多么的顺畅,这也是当初宋徽宗和宋钦宗选择谈判而非逃跑的原因。”

群臣分析了江南城市、南阳、南京、长安和开封不适合做都城的原因以后,洪武大帝眉头紧锁地问道:“既然尔等都说了以上的城市不适合做都城,那元大都(北平)如何?”

礼部尚书张筹上前一步说道:“其实北平也不适合做都城。”

洪武大帝问道:“这是为何?”

:“漕运线太长了,不得不依靠大运河,而且最关键的是时刻防备咱大明的东南半壁江山,被倭寇或者地方势力破坏了。”

张筹的话的确有道理的,单单就说漕粮运输的事情,供应线太长了,就要负担运费,而运费随着漕粮的弊端,肯定会水涨船高,到时候一百石的漕粮,到了北平估摸着能剩下五十石那已经是荣幸之事了。

:“漕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天下出现大乱,卡断北平补给,逼停长江漕运,在将江南控制住了,那么大明的经济命脉就被敌人给扼制住了,到时候落得个什么结果,圣上应是清楚的。”

洪武大帝脱口问道:“既然西安、开封、南京、北京,南阳等地都不适合做都城,那都城应该选址在哪里呢?”

洪武大帝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