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夜晚格外冷,空气里漂浮着浸透水气的寒意。三月份的白天已经是一派草长莺飞春日融融的和美景象,然而一旦日头西沉,便又冷得宛如肃杀的冬日一般。
李平阳从马上跳下来,牵着马儿顺着一条踩出来的土路走了数十步,方才停在一户人家前。她在柴扉上轻扣几下,不多一会儿亮着昏黄之光的屋内传出几声咳嗽声,随即传出一句苍老的询问:“这么晚了,谁啊?”
“老人家,我是过路的旅人,天色已经昏沉,能否借宿一晚。”
那咳嗽声又响了起来,好一会才听到嘎吱一声,大约是从板凳上坐起来,紧接着便又一次传来那苍老的声音:“你等一等,我来给你开门。”
许久后,随着一阵蹒跚迟缓的脚步,柴扉被向内打开,一个穿着短衣的模样苍老颓丧的瘦削老人上下打量她一番,似乎有些迟疑:“你一个女娃娃,为啥这么晚在外面赶路啊?”
李平阳笑了笑,将马牵在手里放置惊扰老人:“老人家,深夜打扰实在不好意思。我是个四处游山玩水的旅人,今日本想去黄山的,但是却耽搁了路程,恰好被困在这荒村中。”
她从怀里摸出钱袋子,数出几个铜钱递给老人,“这些钱算我买您这里一顿饭,顺便借宿一晚。您看着有什么吃的就随便准备点给我,明早我就走。”
“别,别!”那老人连连摆手,最后拗不过收下几个铜板,“哎,那你进来吧。我给你拿一个黄面馍馍,再弄个鸡蛋,可以吗?”
李平阳自然是知道自己给的钱能买多少东西的。听闻对方这么说,也没有继续客气,只是点头道谢:“可以,若是再有些热水便足够了。”
“哎,哎。我给你烧些热水。”老人连连答应,弓着身子颤颤巍巍走出去。
李平阳答应了一句,本能地提着手上的剑,将剑鞘抵在地上,眼睛在屋内逡巡一圈。这是一间已经上了年纪的普通农舍,黄土堆出来的,分为外面的堂屋和里面的卧房,其中隔断处垂下一片破了洞的蓝色布料。
堂屋的柜子上亮着半截蜡烛,蜡油滴在一个破了角的杯子里面,已经又凝了半杯。在蜡烛边上摆着一个茶碗和一双竹箸。
李平阳在瘸腿的桌子边上坐下,左右看了一圈:“老叔,这家里就你一个人住么?”
老汉的声音隔着门传来:“老伴死得早,我跟儿子相依为命,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到我们家里。后来来了一伙看起来流氓做派的士兵,说眼下要征兵去打仗,要不去要不就要死,然后就把我儿抓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这话听得李平阳生出些心酸,她好一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沉默了一会儿后提高声音说道:“您这边是属于哪个县的地界?和州府衙那边乌江县县令新官上任,每户可以按照田地亩数领今年春种的种子。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您可以往和州府那边去问问——或者我下次去帮您领回来,也有半袋粮食呢。”
老汉没有回话,好一会伴随着一阵咳嗽声,他重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冷馍馍,有些不好意思地望着李平阳:“家里只有这个了……想给你做鸡蛋的,但是眼下不成了。”
李平阳鼻子一流的尖,立即从屋外飘入的热气里闻到些许土鸡蛋的腥气。她心里有些疑惑,心说这人怎么分明煮了鸡蛋却忽然又不给吃了。但是这样的人家纵使有些私心也不能苛责什么,她只点点头:“这也很好了,我就吃这个。”
老汉慢慢踱出去,给她用茶碗倒了一碗热水。茶碗底部漂浮着陈年油渍,水喝起来有一股令人作呕的味道。李平阳冷馍就着这碗水,没吃几口便觉得有些堵得慌:“老叔,你们村子看起来人挺少啊?”
老汉在李平阳身边坐下,神态拘谨:“前几年有几百口人呢。后来征兵走了一波,又要征集粮食又走了一波,陆陆续续好多人又在山里失踪,报官也没人去查。眼下也就剩下四十多人了,都是些我这样老而无用的东西。”
李平阳哑然了一会儿,心里生出些不忍:“……眼下好了。我就是从乌江县过来的,眼下换了个新官儿,且不论明日如何,今日他们是想做些好事情的。”
老汉不接茬,只是叹气:“那段时间多惨啊,啥文书都没有,举着刀上你家就要你跟着他去打仗,没道理讲!没人讲道理!”
“那时候,哪里都这样,他们不讲道理的,也不把人当人。”李平阳感同身受地劝了一句,“不过,怎么这日子也要过下去么,只能看着以后了。”
“哎,是这个道理呀。”
李平阳扶着碗,忽然语调一转:“对了,咱们这村里这两天有没有生人来过?”
“生人?”老丈脸色变了变,似乎显出几分害怕,“你,你问这个干嘛?”
李平阳瞧着他的表情,不动声色地举起碗喝了一口,随意地笑道:“没什么。我在百忧镇遇着一个男子也往这方向去的。那人身量跟我差不多,黝黑精瘦的,大约穿着短衫。老丈可见过这么一号人物?”
老汉吞吞吐吐,随即摆摆头:“没,没见过。没见过这样的人。”
李平阳瞧着他的反应,心里有了些底气,嘴里答应着:“哦,我还想找他来着,兴许是去了其他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