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凑合着维持了下来。
大明对中南半岛和南洋的开发,也是皇帝代表朝廷和封建贵族合作完成的。
最后得到的绝大部分土地,也是皇帝和封建贵族讨论着分配的。
本来应该归属于朝廷的部分,也没有全部划归朝廷直辖。
而是将很大一大部分继续封给了后来的皇室子弟。
封建贵族极力鼓动皇室在新拓之地继续分封,推动分封制度成为大明的新传统。
这是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进而有力量削藩。
现在大明内部的封地边界,纵横交错,互相嵌套,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
大明国内这种极端分裂的局势,也是三国割据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局势显然是无法永远维持下去。
因为大明的社会结构已经变了,已经不是传统的东方古典帝国了。
崇祯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并且在南京主政四十馀年,把鼓励工商业变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国策。
后世的大明皇帝虽然没有崇祯皇帝的认识,在思维和政策上多少有些开倒车的倾向。
但是崇祯新制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已经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体,新制本身已经变成了既定事实。
就算是杀几个利益相悖的激进派大臣,也已经无法扭转大明工商业的全面发展,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的大趋势了。
大明的这种状态已经维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历史学上的习惯性说法,此时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辖地区内的工商业高度发达,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遍地都是。
城市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了。
男性识字率超过七成,女性识字率也超过三成,总识字率超过五成。
尤其是主要的大城市中,总识字率可能超过七成,男性更是基本都能看懂简单的告示。
大明的工匠和商人群体,包括前世历史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工人丶知识分子丶小资产阶级丶民族资产阶级群体的规模,此时已经非常庞大了。
工匠和商人的绝对数量和规模当然还比不上地主和农民。
但是地主和农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乡村,而工匠和商人群体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又是现在的大明社会的核心。
工商业群体已经有能力通过控制城市来主导社会秩序了。
但是,此时的大明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非常接近前世历史学概念上的「封建制度」。
中央朝廷也有很多鼓吹压制工商业的守旧地主和学者。
在整个社会和朝廷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群体,仍然是传统的土地贵族和士大夫群体。
崇祯虽然提高了工商业群体的社会地位,但是没有能力削弱传统贵族群体,崇祯自己也是传统贵族的代表。
按照基本的政治逻辑,社会制度要适应经济基础,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本来应该成为社会主体的群体如果长期被压迫,关键是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应有的地位,就有可能会通过暴力手段夺取自己应得的地位。
也就是武装革命。
朱简烜就算是不去做直接的社会调研,也能根据前世学习到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判断:
大明商人和工匠群体,对地方封建领主丶土地贵族丶保守官员的态度,肯定是深恶痛绝的。
分封制导致不同地区的法律不同,税率不同,税收制度千奇百怪,严重影响商业交易。
关键是,宛如土皇帝的封建领主,多半不会严格遵守自己定的法律,会利用特权强行掠夺商人的资产。
贵族和官僚利用政治特权和巨额的社会财富,在市场竞争中随意压制普通商人。
大量的工匠和商人不得不依附于传统贵族和官员才能生存。
如果纯粹商人和工匠们能够找到机会的话,应该是很乐意把这些人全杀了的。
这种矛盾已经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大明社会上。
只是崇祯皇帝留下的鼓励工商业政策影响还在,工匠和商人已经有了与农民平等的地位。
大明还能够通过高附加值的瓷器丶丝绸丶茶叶去剪欧洲人的羊毛。
普通工匠和商人也能稍微分到部分利润,他们还没有被逼到必须造反才能活的境地。
所以现在整个大明现社会状态,还能够暂时维持相对的稳定。
但是现在大明皇帝准备插手美利坚战争。
打仗是要花钱的。
别说大明皇帝想不开,准备在美利坚战争中大打出手,花掉了大把的银子,再作死加税了。
就算是大明不去插手美利坚战争,这场战争也肯定会影响大明。
因为美利坚独立战争不只是美利坚的战争,而是一场在全球范围进行的反英战争。
英国在欧陆的百年宿敌法国,被英国夺取海洋霸权的西班牙和荷兰,联合起来给英国人上强度。
在原有历史上,法国丶美国丶西班牙丶荷兰四国直接对英国宣战。
他们首先派兵在美利坚本土跟英国军队直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