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斤其实是十六两,相当于十六进位。
「十进位是到数到十就进位,十六进位是数到了十六的时候才进位。
「我们写汉字数字的时候,可以用天干数字来代表十到十六。
「用崇祯数字的时候,可以用拉丁字母代表十到十六。
「这样就能简单标记十六进位的数字了。」
朱简烜这样稍微引导了一下,学生们立刻就明白过来了,这就是改变一个进位的点。
只要改变进位方式,就能把额外的编码空间全部利用上了。
崇祯数字就是朱简烜前世的阿拉伯数字。
反正也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崇祯自己就用皇帝的身份命名了。
崇祯皇帝亲自引导,直接用他发明的数字加上拉丁字母,配合硬笔来做数学演算。
同时还用拉丁字母制作了汉字的拼音标记。
拉丁字母其实不是英文字母,应该说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英文字母。
是包括英国人在内,欧洲各国普遍借用罗马人的拉丁字母,来记录书写自己的语言而已。
就像神洲古代的周边国家,也常用汉字来书写他们的自己的语言一样。
拉丁文和文言文一样没有标点符号。
欧洲各国之间不会互相指责对方偷自己的文字。
因为大家都是「借用」的。
最关键的原因是这种字母的真正主人已经身死道消了。
不过现在欧洲各国的上流人士,仍然以会使用罗马留下的拉丁文为荣。
就像韩国和日本人也以能直接使用汉字为荣。
不过,拉丁字母也不是原创的,而是来自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来自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创造的,是用象形文字表音。
与粤语白话也能用汉字表音写出来有点类似。
在朱简烜看来,用崇祯数字和拉丁字母研究数学的最大好处,是容易将公式符号从汉字描述中分辨出来。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直接放在一起的时候,学习人员能够一眼找到篇幅中的重点。
如果描述和运算全用纯汉字,或者全都用纯拉丁字母,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纯字母和数字的运算过程如果太长,普通人也会看着很难受的。
但是反过来的话,用拉丁字母做描述,用汉字做运算符号,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因为符号本来就应该简单直观,而汉字是一种高信息量文字。
汉字当运算符号,会出现「信息量冗馀」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思,而拉丁字母本身没有意思,组合成单词才有意思。
汉字天然适合用来描述状况,拉丁字母天然适合当符号。
崇祯从未学过拉丁文,但是仍然用拉丁字母当拼音和运算符号,是符合客观的拿来主义的。
朱简烜带着工匠和学生们,现场明确了新时代的十六进位标准方案。
而后带着学生们现场继续发散思维,找到了十六进位在当前电报方案中的合理用法。
首先用三位十六进位数,形成4096个编码,容纳相应数量的汉字和符号。
排除常用字中的含义高度近似的,拟定一份常规电报用字范围。
要求未来发常规电报的时候,只能使用这个字表上的汉字,提高总体的电报收发效率。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字表,同时保留含义重复的常用字,制定一份八千个汉字的标准字表,作为军队和朝廷使用的字表。
最后用完整的四位十六进位数,总共65536个编码,制作能够容纳绝大多数汉字的总表。
这个按照标准筛选合适汉字的工作,不需要现场的工匠和学生们去做。
朱简烜写了一份命令,让卫兵送去给随行的礼部官员,让他们完成者三个级别的汉字码表。
这些人是专业人员,对他们而言是手到擒来的分内之事。
朱简烜不需要告诉他们是用在电报上的,只需要给出筛选标准就能干活了。
等他们完成了基本的筛选工作,再让工匠们按照电报收发的原理,稍微修缮整理就能用了。
等到几十上百年以后,等到电子计算机问世的时候,这三个字表也会成为理所当然的计算机用字表。
因为早期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算空间非常有限,不可能一股脑儿把需要的汉字都塞进去。
肯定也要和现在控制电报用字范围一样,一步一步的增加计算机字表的范围。
朱简烜把工作吩咐下去之后,继续带着工匠和弟子们检查和验收新发明的简易电报机。
现在这种课堂作业形式的验收,只要求他们实现基本功能就行了。
等到了美洲的时候,朱简烜要去处理美国的事务,会让工匠们在地面上设计制作实用化的成品。
基本电报机的验证完成后,朱简烜就开始新一轮的课程——声波。
首先告诉工匠和学生们声波的本质,然后直接引导他们思考将声波和电流变化互相转换。
这节课之后的课堂作业,也变成了简易有线电话机,或者说是制作拾音器和扬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