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之人。
「叫歇的工人和东家双方,只要不直接动手斗殴,朝廷就不管他们怎麽做。」
朱简烜有些意外,脑海中想像这个画面,怎麽感觉,跟前世欧洲罢工游行的情况类似呢。
官方的警察和士兵在街上看着各种群体互相对抗:
「朝廷没有出面协调,拟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吗……」
费淳直接摇头:
「没有,只要双方不在街上动手斗殴,朝廷都不会直接出手干涉。」
朱简烜面对这个肯定的答覆直接沉默了。
历史上清朝苏州等江南地区官员们,还会主动调解工匠和东家的矛盾,协商制定折中的用工价格和条件呢。
现在的大明反而不去干涉这个事情了。
反而跟前世欧美国家一样,只是单纯的看着工人和东家对抗,让他们自己去谈判和妥协了。
难道是因为大明的社会状态完全变了吗?
传统的中央帝国的统治基础是地主,官员也主要是地主。
所以面对商人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朝廷和官员通常都是采用居中调停的态度。
现在的大明朝廷,早就不是历史上的传统中央帝国朝廷了,本身就有大量的工商业群体的人在其中。
特别是商人群体越来越有钱,参加科举考试以及担任官员的越来越多。
朝廷的态度自然越来越倾向于商人。
皇帝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大资本家,极大概率不会有站在工人一方的想法。
以至于连传统中央帝国朝廷居中调停的态度都没了。
现在工匠和东家都开始冷暴力对抗了,未来如果真的爆发了经济危机,那矛盾会进一步激化。
甚至有可能直接在本土孕育出那种更进一步的现代思潮。
不是说大明肯定挺不过经济危机,而是经济危机肯定会拖慢生产力攀升的速度。
同时那种新思潮出现之后,就会开始对应产生各种新麻烦。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从一开始就尽可的规避,减少那种思想孕育的环境和机会。
关键是,朝廷可以由职业官僚主导,可以让专业工匠参政,但绝对不能让商人完全控制朝政。
按照后世欧美的经验,职业商人控制了一国朝廷,整个国家不但会变得唯利是图,关键是格外的鼠目寸光。
短期内不能马上看到收益的项目,都很难得到认可并上马。
就算是预期收益能看到,但只是回报周期比较长,都可能会在各个环节反反覆覆的卡很多年。
甚至于,就算是卡了很多年,最终实施了还算是好的。
最怕的是花了很多钱,请了很多人,研究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了很多年,最终得到一个不可行的结果。
因为工商业有很多行业,不同行业的商人有不同的利益,相互之间会有冲突和矛盾。
当一个朝廷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商人的代言人的时候,他们涉及到多个产业的政务,就可能会引发长期的强烈冲突。
如果各个群体的代言人之间不能取得妥协,哪怕是一件事情对整个国家整体有利,也多半办不成。
职业官僚也许懒惰,也许腐败,但他们对不同行业的态度是相对公允的。
通常不会为了不同行业的矛盾互相争的头破血流。
朱简烜考虑了许久之后说:
「我再写个建议,费先生再跑一趟应天府,给父皇陛下送去吧。」
费淳听了就下意识的说:
「臣遵命,不过大王……陛下召唤过您去应天府的……」
朱简烜直接说:
「我还是不要去了,就现在这个局势,我去应天府不可能不带足够的军队护卫。
「但是我带了大批护卫去应天府,就可能会产生各种流言蜚语了,江南局势都可能会紧张起来。」
费淳三人听了都是有些迷茫,不是很明白自己家大王这到底是什麽态度,也不知道该怎麽接这个茬。
不能说「问心无愧」,那等于劝大王不要有多馀的想法,大家自然是希望大王有想法的。
也不能直接劝「不要在意流言」,那等于是表示可以破坏大王的声誉。
三人都是格外的纠结,就想要朱简烜给个准确态度。
但却又都不敢太过直白的追问。
朱简烜在吴国的地位,不是各方面势力推举出来的中间人,而是吴国的缔造者。
从制定探索开发方向,到直接安排工业建设规划,再到军队整编和训练,都是朱简烜亲自主导和完成的。
任何方面的任何人,在吴国的任何声誉和威望,都与这位大王相差甚远。
与真正的开国君主类似。
对于这种领袖而言,他可不需要玩什麽黄袍加身。
就算是搞,也得是大明本土的将领和商人们搞,来表示他们是用户吴王的殿下的。
包括曹振东在内的这些吴国将领们,作为吴王的嫡系力量,是吴王与大明本土势力妥协,得到他们认可的关键筹码。
如果自己这些人单独去跟大明本土势力妥协,在大王看来甚至可以算是背叛了。
所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