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咸宁四十二年的应天府
在咸宁四十二年的这一整年里面,大明应天府的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们,都在反覆不断地被各种重大消息不断冲击。
年初有传言称澳洲的吴王殿下要起兵北伐,整个市面上的精英阶层立刻就兴奋起来了。
虽然与普通干活的工人关系不大,但是商人丶掌柜丶东家丶文人们都非常兴奋,觉得一个爆炸性的热门话题出现了。
讨清虏檄文公开后,各种公开或者私下的报刊开始连篇累牍的转载丶解读丶讨论丶宣传。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于吴王北伐行动的本身,并不是非常的看好。
吴王毕竟只是一个藩王,吴国建国也才只有短短十年,关键是位置还远在南洋之南,被称为天南的地方。
同时还有人讨论,如果吴王亲自来中原之后,持续的天灾也没有停止,那往年的各种流言也就是不攻自破了。
也有人担心,万一吴王成功了,吴王夺取的北方土地应该怎麽管理,难道直接分封给吴王吗?
不过这些担忧不影响对北伐本身的讨论,不影响利用北伐做各种各样的讨论。
正式和非正式的报纸讨论,民间各行业精英的聚会上讨论,各种日常活动中也到处都有人讨论。
利用吴王这个藩王北伐,或明或暗的提醒朝廷应该知耻而后勇,应该立刻组织力量配合吴王北伐中原。
对朝廷还稍微留点颜面,而对于其他的藩镇君主,那就是毫不留情的批判了。
「如果所有藩镇能与朝廷同心齐力,一体北伐,清虏早就被赶回东北老家了!」
各方面的讨论异常的热烈,以至于从去年开始爆发的东家和工人的矛盾的消息,都慢慢的远离最热门的版面了。
朝廷当时专心致志做的事情,就是将应天府周围的灾民集中输送到崇明岛,消除不稳定因素。
在崇明岛迅速修建大量的临时建筑,「暂存」各地汇聚而来的灾民。
对于关于北伐的事情,表面上是不闻不问的。
但是无论是老皇帝自己,还是皇太子以及其他的官员和宗室,对于这件事情都是高度关注的。
吴王北伐的成败结果,会直接影响朝廷的局势。
皇太子朱简灿看到讨清虏檄文之后,立刻招来了自己的核心属官讨论。
太子这里根本没有外人,太子本人其实有点惊愕的直接问:
「十六弟他是一个藩王,他自己直接对清虏北伐,这在规矩上有没有问题?」
太子詹事齐旭等几个官员已经考虑过了,这时候相互对望了一眼,还是齐旭站出来首先说话:
「殿下,从规矩上看的话……确实没有什麽问题。
「由于崇祯时期的局势,所有藩镇都被允许自行对外开拓,也都被要求主动北伐清虏。
「按照崇祯以来的传统,这本来就应该是鼓励的。
「对于其他与大明没有交战的国家,还需要考虑一个擅自起起衅的问题,对于清虏恰好是完全没有的。
「大明与清虏之间始终都没有签署盟约,始终不承认清虏朝廷。」
太子马上继续追问:
「但是……万一,我说万一,十六弟他取得了战果,应该怎麽办?」
显然,太子对朱简烜也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那是在万里之外出发,以一个藩国的几百万臣民,对清虏的一亿多人啊。
齐旭继续报告说:
「这个崇祯朝也的时候也定下了明确的规矩。
「藩镇自行对抗清虏,若确实没有朝廷助力,是藩镇自行夺取的土地,藩镇君主可以自领或申请转封给子弟。
「一县之地即可封县男兼县总管,一府之地可封郡伯兼府总管,一省之地可封国公兼省总管。
「吴王殿下若能获胜,对于朝廷而言当然是好事。
「藩镇最起码是大明之地,百姓商人可以自行往来,清虏实际上都是敌国……」
太子听着这些话沉默不语,齐旭等人知道这说明太子对这个回答不满意。
于是齐旭就继续解释和劝导说:
「吴国只有五六百万百姓,而且都是刚刚迁徙过去的灾民,重新稳定下来都需要时间。
「能组织十万士兵就很极限了,不然也不至于到日本去招兵。
「而清国有上百万军队,如果专心在淮北地区全力防御,就算是十个打一个,也足够拖住吴国北伐军的脚步了。
「以一个新建藩国的力量,对抗清国这一亿多人的大国,显然是不可能取胜的。
「大明与清虏对抗了一百多年,那根本不是奥斯曼这种西夷,以及北非的那些海盗国家,能够相提并论的。
「臣以为,吴王殿下最多能在淮北地区夺取几块土地,到了黄河就肯定无法前进半分了。
「就算是能够在遭遇战中大获全胜,想要继续大规模扩大战果,也必须要朝廷主力军直接参战了。」
太子听到这里终于开口了:
「确实……我真的期待十六弟能能大获全胜,然后朝廷大军出击,一鼓作气荡平清虏。」
太子的心思稳定下来了,然后就开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