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1 / 2)

之前,人们习惯用麻和皮毛保暖。”

虽然说黄道婆在元初的时候回到了家乡,传授了织布方法,促进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但元朝一共才九十八年,再加上元初和元末的乱象,棉花的种植量远远不够让所有人都使用。

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的人依旧穿着麻衣披着皮毛。

而中原是农耕经济并非畜牧经济,皮毛供应不足,人们不得不通过贸易,向北方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购买皮毛。

所以并不出产铁器和食盐的游牧民族,兵器却总是不会断货,锅中的奶茶总是咸香可口,正是因为中原对其的皮毛需求量十分之大。

因为一张能够将人包裹住的裘衣绝对不只一张皮毛,但一个动物身上却只有一层皮。

即使羊皮卖不出价格,但量却大,而世家子弟们,谁没几件狐裘,貂裘、豹裘、兔裘。

再加上颜色的区分,顺滑度的区分......

正是保暖的需要所产生的贸易,让北方游牧民族可以长期存续并且逐渐发展壮大。

即使中原王朝派人来打,但只要这种需求存在,他们便总是能够再次壮大起来,因为奶可以不喝,肉可以不吃,但衣服尤其是冬日的衣服总不能不穿。

所以为了取代皮毛的地位,朱元璋看上了棉花。

当时刚刚经历动荡,全国上下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棉花不能吃,属于典型的经济作物。

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也就是说,只要有五亩地到十亩地,你就要种桑,麻,木棉各半亩,地越多种的桑,麻,木棉就越多。

也是因为他的强制命令,才让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让棉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代了麻和皮毛。

徐雪筠说道:“而且棉花的耐塑性高,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还坚牢耐磨,便于洗涤。”

她不知不觉就背起了小时候陪父母考察的棉的优点:“棉吸汗性好,柔软舒适又保暖,缩水率也低。”

最重要的是:“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

现在棉已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了。

徐雪筠想了下,最后补充了一句:“棉花籽还可以榨油。”

听她说了这么多,本来就意识到这是个好东西的嬴政刘彻和李世民顿时坐不住了:“还可以榨油!”

这好东西......他们怎么能没有。

尤其是刘彻,嘿嘿一笑。

他知道哪里现在就有棉花,因为贡品里正有棉布。

回去找一找,打——打是不能打的,先问问人家卖不卖,要是不卖他派点人过去偷。

咳,这种造福民生的事情怎么能叫偷呢?他大汉地大物博,谁说这棉花种子他们之前没有的。

第26章

徐雪筠不知道刘彻怎么对棉花籽还能榨油这么感兴趣:“是啊,能榨油,不过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出油率也没有大豆高,市面上就不太常见,不过好像有什么对皮肤好的成分,经常作为护肤品的基底油。”

也就是说可以擦脸。

几人对于往脸上擦的东西不太了解,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能榨油能吃,但是不方便,还是豆油好。

朱元璋是一听就明白了,可往前的四人则又有新的疑惑了。

“豆油,是用......”李世民本想问是用大豆做成的油吗,但一想到他们最近吃的菜肴中很可能就有大豆油的存在,这就说明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于是便立刻改了口,“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

徐雪筠真觉得他们好像是来考察农业的,就像是小的时候她爸妈带着她东跑西跑,研究接下来投资的方向。

“你们都感兴趣吗?”徐雪筠问道。

她家就有榨豆油的机子,要是他们感兴趣,明天就带他们都去看看。

中国吃油的历史十分悠久,植物油的出现也很早,在秦汉时期就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油。

但这段吃油的历史和食用植物油的历史并没有重合,因为工具受制,并且土地多种植粮食,所以从杏仁、乌桕等物上提取出来的油主要用来点灯或织布。

并且就算提取出来了油,普通人也还是吃不上,因为用于炒制的铁锅并没有出现。

铁质炊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但锅具过厚并不能提供炒菜所需的高油温,直到秦汉魏六朝时期,才出现了可供煎炒的小釜。

而炒菜的第一次出现,则是在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中,介绍了炒鸡蛋和炒鸭肉的制作方法,这是最早出现‘炒’这种烹饪方式的记载。

可生产力的落后让植物油脂的价格高居不下,甚至在《三国志》中都曾出现用麻油浇在引火物上,用火攻来打击敌人的记载,却仍然没人去食用植物油。

直到宋朝。

宋朝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繁荣和发展是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宋朝,商业繁荣,农业发达,铁器制造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提高制油的产量和用锅具进行炒制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