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9(1 / 2)

仕。

这就更让一部分人怀疑他这个‘归正人’别有用心。

再愤懑,再郁郁不得志又有何用?

可即使阻力重重,辛弃疾的想法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改变过。

战!一定要战!

若是不战,他们怎么可能会在后世不出国就踏在了这片土地上呢,又怎么可能会悠闲的在雪山上观看日出呢?

以交纳岁币换来的和平,是真正的和平吗?

辛弃疾只觉悲凉。

徐雪筠发现他面色苍白,连忙询问他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

张良看了他一眼便知其因,和长孙无忌配合着,一人拉走了徐雪筠打断她的疑惑,一人则去宽慰辛弃疾。

长孙无忌说是宽慰辛弃疾,但他自己说的也只是一些漂亮话而已,无他,因为是个有血性有志气的臣子,都能体会此时辛弃疾的心情,这也让长孙无忌在宽慰辛弃疾的同时,内心则在不由自主的悄悄窃喜。

起码他们陛下从来都不会使壮士有志无门。

尉迟恭摸了把脸,他们陛下何止是不让壮士有志无门啊,最勇猛的就是他了。

天策上将难道是天天待在家里,朝人讨好卖乖得来的?

现如今的安定场面,难道是求和换来的?

只有先打,打到人怕,才能说和平的事情。

李靖双手抱胸。

窝囊的将领带不出好的兵,这句话换成君王和臣子也是相同的。

并且……在玄武门之变时,是陛下亲自射出来了第一箭,射杀了李建成。

因为若是君王都害怕担责,将士们又怎么敢跟着他大胆冲锋。

所以贞观年间的大臣们都很不理解,不只是不理解宋朝君王,也不理解宋朝官员。

朝廷上下,就只有那几个有血性的不成?

打仗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但为官难道没有一丝追求吗?

同时也对唐玄宗再次不满。

陛下好不容昂让四海升平,又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结果……哎!

张良拉着徐雪筠,拿了一件漂亮披肩询问她的意见。

徐雪筠还想回头看:“我觉得导游刚才脸色很不好诶。”

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到山脚下了呀,应该不会是高原反应吧?

张良若无其事:“有吗,我倒是觉得挺正常的。”

让诸葛亮不禁勾起一抹浅笑。

行动温婉,举止亲和,子房先生真乃哄得人心喜之能手也。

徐雪筠本来就只是看了两眼,现在在张良的肯定下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是我太大惊小怪了吗?”

纤长的手指捏着披肩,查看其上的花纹。

“他比你壮那么多,年岁又长,担心他作什么呢?”张良轻声哄到,“若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也不会来当导游了。”

徐雪筠还想再说话,张良却又扯开了话题:“你觉得这披肩初秋用得上吗?”

她下意识的把视线落在了披肩上,思考他的问题:“差不多吧,秋天说来就来,凉的很快的。”

刘娥在一旁翻看着陶罐,不过如果徐雪筠仔细观察的话,就应该能发现她手中的陶罐已经许久没有改变过角度了。

‘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

这是《资治通鉴》中对于刘娥于宋真宗时期的评价。

知道宋真宗的人其实没有宋仁宗多,宋仁宗,赵祯,被不少人称为赵光义唯二看得过眼的子孙,在他的时期,宋朝达到了全盛。

但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她为宋仁宗的前期做好了铺垫,才能够有‘仁宗盛治’。

刘娥其实并不算是一个主战派,也但也不能算是一个主和派,主要是她太后的这十二年中,宋朝后期的问题还并没有显现出来。

不过连太祖都承认自己定下的政策,虽然于当时适宜,但是于长久不利,刘娥又怎么会没有一些改变的想法呢。

可就像是刘娥所说,在她所在的时期,后期的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想要针对性的去制定一些政策或者方针也并不那么容易......需要从长计议。

不过。

刘娥看了一眼表面上好像恢复正常,拳头却在身侧紧握的辛弃疾。

不过,无论再怎么困难,这事始终得想个法子出来。

赵匡胤最近都没怎么在天幕上发过言。

无他,因为忙。

忙着种地,忙着商讨政策,忙着教育孩子,忙着规划宋朝的未来。

一开始晚上躺床上的时候,还常常因为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而恼怒愤恨的睡不着,但后来就没失眠过了,因为困的倒头就睡。

脾气向来称得上温和的他最近也性情大变,像个炮仗一样,一点就炸,不光炸别人,也炸他自己,炸的人灰头土脸,只想着赶快去做事,用成果平复下来。

但这种改变没有招惹不满,反而让不少人虚心起来。

谁想看到那样的未来?谁想在历史上留下那样的一笔?

谁想每次后世提到他们时,无论夸奖什么事,造船,经济,服饰,美食……都会来上一句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