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吴王……”
“将士可以死王事,帝子不能死王事吗?”
“朕决议吴王领兵出塞,封狼居胥,谁赞同?”
“臣赞同。”
“臣赞同。”
“臣反对。”
“臣也反对!”
“………”
最终统计结果,李世民勉强获胜,以一票的压倒性优势,吊打反对者。
“好了,既然已经有了结论,明日下诏,让吴王出击,北门屯营能抽调多少,全部派去灵州,听吴王节制。”
李世民接下来开始讨论第二个议题,如何论功,如何行赏。
论功行赏需要分开讨论,先议定是什么功勋,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赏赐,不能皇帝脑瓜一热,一拍脑袋就封了个万户侯。
“斩首三千,阵斩大度设,还有朔州思结部的叛逆也是吴王率军平定的,缴获战马五千多匹,牛羊无算。”
牛羊当然是从思结部缴获的,不过十几天没人喂养,这个时候都变成羊皮牛皮了吧。
“吴王所率云中道行军有接近三千人,来源参差不齐,亲事帐内、折冲越骑、还有三个部族的突厥人。”
咦——三个部族的突厥人?
房玄龄有些明悟,原来吴王部下还有三个部族的突厥人,难怪陛下属意吴王
,抚慰控制诸夷,吴王应该熟悉了。
李世民读完捷报,众人把目光投向了李靖,作为军方第一人,该你说话了。
李靖也不负众望,神情平淡道:“中阵上获,记录功勋,依照旧例或增或减赏赐便是,此时兵部司勋郎中清楚。”
“嗯。”李世民点了点头,又问:“那吴王该怎么赏赐?”
“请陛下决断。”
李世民琢磨片刻,道:“增邑如何,增到一千五百户。”
“臣以为妥当。”
“臣附议。”
“财货就不赏赐了,朕把渭水边几百顷田赏给他,兵部那边就不用拟定吴王的勋赏了。”
“是。”
众人松了一口气,不用拟定就好,要是放任兵部拟定,怕不是要搞出几十个方案!
“吴地偏远,不宜王大国。”李世民忽然开口,众宰相吓了一跳。
吴地偏远?
不宜王大国?
这是要让吴王徙封吗,吴国不算是效果,至少比起谭国、腾国要大很多吧,必吴王还要尊贵的封号,只能从五霸七雄中挑选。
首先秦王的封号默认排除,假如吴王被封为秦王,第二天满朝文武就该上疏改立太子了。
晋王也要排除,因为已经有晋王了,燕王、魏王、齐王、
韩王同理,都有人了。
楚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和吴国都在南方,徙封起来也很合理,是个大国。
其次就是赵国,也是大国,但是地处北地,比起楚王可能性差了一层。
“陛下……”房玄龄犹豫片刻,还是出言问道,这是他身为宰相之首的责任,倘若他不开口,其他人谁敢开口?
“没事,今日就到此为止吧,兵部明日拿出勋赏,明日就要跟随诏书一起送去灵州。”
“军赏不逾月,一定要快。”
“臣知道了。”
离开之时,天色已然暗淡,但全体宰相在此,李世民也必须下令保留宫门。
出了承天门,魏征走到房玄龄身侧,小声问:“陛下属意吴王?”
“是。”房玄龄顺口回答,他一天一夜没回家,在宫中起卧,颇有些憔悴。
魏征趁着夜色,暗中捏了捏房玄龄的胳膊,压低声音:“某问的是大位。”
“不会。”房玄龄皱眉道,虽然吴王不错,但太子在位十一年,做事没有什么不妥的,天子也没有必要废黜,徒增变乱。
“那陛下怎么会让吴王典兵?”
“前隋、北周覆灭之时,要是宇文氏、杨氏宗室典兵在外的将军多一些,国祚岂会
几十年灭绝?”房玄龄充分理解李世民的想法,贞观年间天下初显安定,但谁也不能想到一百年后将会是绝无仅有的繁华盛世。
在此时,大唐的国祚还是一个未知数。
大隋当年开皇年间,府库粮食堆满都要溢出来了,钱财何等充裕,兵力何等强盛,然而十几年化为乌有!
李世民想要保持大唐国祚绵长,就要付出更多努力。
南北朝乱世几百年,大唐现在还没有安稳下来呢,不靠宗室拱卫,大唐倾覆谁来辅弼?
“可是江夏郡王不也是宗室吗?”
“玄成,一间屋子,支柱越多越稳固,对不对?”
“嗯……对!”魏征琢磨了一会,点头确认。
“所以陛下想让梁柱多一点,陛下乃是开国之君,知道如何能让大唐稳固下来。”
魏征思量片刻,猛然摇头,愤然长叹一口气,忧心忡忡道:“七国之乱的前例,陛下难道忘了不成,八王之乱的先例,陛下难道也忘了,前隋汉王谋反的先例,这才几年,陛下难道也忘了?”
“天下都是这些诸侯王扰乱的!典兵在外,心怀异志,扰乱天下,何言拱卫?”
“汉代有七国之乱,但是也有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