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很烦,主要是因为他的西市街项目正处于关键时刻,基本上主干道上的房子都已经修起来了,预售也十分漂亮。
可这时候高句丽忽的搞事,三路齐进,这不是让他分身乏术吗?
而且当此危急时刻,他也不好再兜售西市街的房子,这个项目一时半会儿自然完不成。
“真是该死!”
“早知道先灭了这群王八蛋!”
现在想想,当初真不应该拒绝李世民让自己统兵征讨高句丽,那时候若能一举将高句丽灭了,现在哪有这么多事?
好在他提前也有所准备,在营州留了几万兵马,再加上辽东的兵马,应付高句丽应该没什么问题。
而更为关键的是,李恪先一步募捐了国款,而今朝廷的国库里尚存一千多万钱。
一旦辽东开战,这笔钱能够迅速支援辽东,也能够维持李世民在波斯的征战。
朝廷上下的一众朝臣想到此处,皆是长舒了一口气。
同时他们也为李恪募捐国款之事感到万分庆幸与敬服。
毕竟若没有这笔钱,那此次大唐东西两边同时作战,危险系数将呈倍数增加。
可这时,又出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那就是一旦辽
东开战,粮草供应怎么解决?
之前朝廷只负责李世民在西边的波斯战争,尚且能够从江南等地购买粮草转运输送。
而今江南等地的粮食已经被朝廷买得差不多了,辽东一旦打了起来,粮草供应将呈直线上增,朝廷如何能够满足?
就算朝廷有钱,那也要买得到粮食才行啊。
没粮食卖,光是有钱有什么用?
第二日的朝会上,这个问题被户部侍郎杨阙之再度提了出来。
为了这事儿,他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可却始终找不到粮草的出处,总不见得让朝廷去征收百姓家的余粮吧?
而今盛世之下,百姓家中确有余粮,可那是百姓留着过冬吃的。
朝廷征收了,百姓的死活谁来管?
面对这样的困境,饶是长孙无忌也是想不出法子。
谁让李世民在波斯先败了一场呢?
不然的话,朝廷也不用大举支援,粮草之事或许还有余地。
然而现在大唐粮仓内的粮食基本上都支援波斯战争了,根本拿不出再多的粮食来应付高句丽进攻。
至于魏征,更是一筹莫展。
他毕竟属于言官,在劝谏帝王这方面他功绩卓著。
可是在干实事这方面,他不如
长孙无忌。
而且粮食这东西又不是说话,随便说一句就能变出来,没有就是没有,谁也奈何不了。
杨阙之想了许久才提议道:“要不动用备用粮吧。”
“这是目下唯一的办法了。”
所为备用粮,乃是大唐粮仓内每年积蓄下来的留作赈灾用的粮食。
就像是朝廷国库每年都会先预留出来一部分留作赈灾用的钱,粮食也是如此。
一旦发生灾难,这些粮食乃是用来救济灾民的最后希望。
而这些粮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能动,这是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制定的最为严格的规定。
因为一旦朝廷动用了备用粮,万一发生灾难没有粮食赈灾,结果便是百姓暴动,揭竿而起。
李世民深刻意识到前隋的致命错误,所以一上台就制定了一系列保证民生的规定,用以确保大唐百姓的安宁。
可眼下,朝廷缺粮,百姓也缺粮,若强征百姓粮食,没人干得出来。
只能动用备用粮。
“不可!”
“绝对不可!”
魏征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只见他义愤填膺的道:“备用粮乃确保大唐民生安定的最后保障,一旦现在动用,而后出现以
外,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
正值大唐东西两边同时用兵,保证国内民生安定则成了重中之重。
毕竟无论是波斯战争乃是大唐对高句丽战争,都需要大唐国内的支持。
一旦大唐国内生出骚乱,甚至发生暴动,这两边的战争都将遭到巨大牵连,甚至被挫败。
到时候可就不是有没有粮食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唐危在旦夕的问题。
魏征最在意的便是民生,动用备用粮,他说什么也不答应。
可长孙无忌却是看着他道:“敢问魏相,若不动用备用粮,我们如何确保辽东一旦开战,有粮草可以供应?”
“而今陛下远征波斯,辽东万不能失守!若辽东失守,高句丽大军便能长驱直入,直奔长安而来,到时候就算你有再多的备用粮,那也只是便宜了这帮贼子!”
这也是个问题,而且是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不动用备用粮,那就无法确保有粮草供应辽东。
辽东一旦失守,中原大地便危在旦夕,到时候就算朝廷还有粮食,那又能怎么样呢?
兵都没有了,光有粮食有什么用?
“哼!”
“高句丽就算三军进犯,那也只限于辽东,而我辽东
大营八万将士,难道还挡他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