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就站在一旁,脸上波澜不惊的听着,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他在走神。
李承乾也是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一旁,好似李恪与李世民说的话,跟他半毛钱关系也无。
至于大理寺寺卿杜由之,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楚,今天来,就是专门来当陪衬的,在场的几个大佬无论怎么明争暗斗,他这个大理寺寺卿都不可能发表任何意见,除非大佬们吵累了,需要他来缓和一下气氛。
所以李恪与李世民的几番对话中,这三个人就像是木雕一般,栩栩如生但又一言不发。
李世民听罢李恪所言,岂能不明白他话里有话,见状当即放下了手中书本,坐回椅上。
“你当时既不在场,晋王为什么说你带走了益阳王?”
李世民好像也不解,老辣的目光里透着一丝意味深长的意思,就这么盯着李恪。
他这话的意思是,李治没道理凭空污蔑李恪。
如果李恪到了辽东之后没有与益阳王相见,也没有与李治有过任何交流,那李治为什么会一口咬定是李恪带走了益阳王?
这种无凭无据的事,他身为一个皇子,难道还会明知故犯?
以李治的智商,他不可能做出这等事来。
李世民始终还是李
世民,一句话便将李恪刚才那最后一句的暗示给驳得干干净净。
李治心虚了吗?
李世民不知道,就算知道,他也只字不提,反正就顺着李治咬定李恪带走了益阳王来问,而且还是变着法,拐着弯来问。
若说谈话的技巧,李世民堪数当今第一。
“啊这儿臣就实在是不知了。”
“可能是因为当时除了儿臣,便只有李治在场,他既然没看到益阳王,自然是以为儿臣将益阳王带走了。”
“毕竟当时,有能力带走益阳王的,只有儿臣与李治两人而已。”
当时的情况是,李元齐大军面对李治的冲锋,前面扛不住,后面又有李恪的十万大军,所以益阳王无论怎么跑,都只可能被李恪与李治拿下。
李元齐率军拼杀,最后力尽投降,他是绝对不可能让人将益阳王送走的。
但,李恪在这里格外的强调了一下。
既然李治也有能力带走益阳王,那会不会是他带走了益阳王而污蔑李恪呢?
李世民难道就不能怀疑一下李治?
而这种暗示恰好能在李世民心里埋下一颗怀疑李治的种子。
毕竟,李元齐大军虽在辽东战败,但益阳王却依然有很大的用处。
如果他能手握益阳王
,而又在辽东立下大功,回到长安后还不直接起飞?
果然,李世民闻言后,当即眉头一紧,好似若有所思。
“杜如晦,你怎么看?”
当然,一旦话题进行到这个阶段,找个人来背锅,就成了李世民惯用的手段。
他是不可能对李治是否带走了益阳王直接下评断的,所以需要“征询”杜如晦的意见。
“陛下。”
“臣收到的消息和刚刚郡马所讲的,一般无二。”
“他的确是在大战爆发后才抵达前线的,而且大军抵达战场的时候,晋王殿下已经开始收拾战场。”
“益阳王并未进入楚王殿下所率领的十万大军中,想来楚王殿下对益阳王的行踪,应该不知道。”
兵部的消息一向是极为准确的。
而且李承乾特意让李恪率领的这十万大军中,也有兵部的探子,这一点,李世民是知情的。
如果兵部的消息证实了李恪的确没有见过益阳王,那么按照刚才李恪所言,有能力带走益阳王并藏起来的,似乎只有李治了。
杜如晦言罢,神色郑重的继续坐着,像是个机器人。
不过他此刻心中却是在暗暗欣慰。
李恪这一手反客为主,着实漂亮。
“太子,你可曾知道些什么?”
这时
,李世民将目光转向了李承乾。
通过昨日李承乾在城门口“迎接”李恪,李恪已然知晓了李承乾与李世民是有过信息交换的。
只是他不知道李承乾今日会不会把昨日的事说出来。
一时,李恪不由凝神屏气的听着。
“回父皇,儿臣所知”
“与父皇是一样的。”
“晋王既然说楚王带走了益阳王,而楚王又的确没机会接走益阳王,想必是晋王误以为了吧。”
李承乾很聪明。
该聪明的时候,就必须要聪明。
当然,不该聪明的时候,他也能装出一副天下第一莽夫的模样,全看遇到的是什么事,需要如何应对。
在人格转换这方面,李承乾绝对是一顶一的高手。
他既没有说李恪故意不承认,又没有说李治也有能力带走益阳王,而是用了一个“误以为”来代替。
这种搪塞敷衍之词若是用在别处,只怕李承乾定然会让人以为毫无胆识。
可是用在这里,却能照顾到李恪和李世民两个人的面子。
如此的精妙,实非常人所能及也。
“那这么说,益阳王凭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