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回过神来,忙扯住他的袍袖,道:
“你在胡说些什么?”
洛襄面色从容,不见慌乱,不见难堪,似是早有预料。他平静地道:
“乌兹王当年从叛逃西域的吴王亲军中救下我,送我入佛门避祸,一晃二十年,此局终要收关。”
他不动声色,从怀袖中取出一枚玉玦来,淡淡道:
“此乃大梁天子御赐信物,形同天子敕,可验明我身份。”
李氏也是重重一怔,先是看一眼熟悉的玉玦,又死死盯着眼前高大的男子。她忽而心头一动,指着洛襄狂笑不止:
“就是你。你一族害得我父兄惨死。”
大风扬起,漫天沙尘。李氏眯了眯狭长的凤目,面朝洛朝露,笑声不寒而栗:
“我儿,你心爱的夫君就是害死你母族上百人的大仇人啊!”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阿难,我曾告汝,一切所爱钟意,凡有合和,必将分离。”引自《楞严经》
第92章
玉门关外,一处黄沙夯筑的高坡上,数道黑黢黢的人影在马上遥望夜色下无边阒静的敦煌郡。
为首之人勒马坡上,一身云纹藏青锦袍,臂上暗绣的四爪龙纹在幽光中隐隐浮动。
一小簇马蹄声从远处传来,来人下马屈膝半跪,禀道:
“殿下,敦煌郡城门关闭,全城戒严已三日,无人能出入。承义公主带着数千人马,三日前已往长安去了。”
风沙滚滚,李曜眯起了眼。
他来晚了一步。
她定是在三日前出城的那队人马里。李氏将她带走挟持,以她之名发动兵谏,往长安逼宫。
他前世守了一辈子的秘密,今生的百般谋算,都落了空。
李曜绞动马缰,缓缓在腕上勒紧,青筋自手背蜿蜒暴起,如臂走游龙。
昔年流落在西域的吴王遗孤,始终是皇位上悬着的一柄利剑。因事关皇位正统,他的父皇为了江山稳固,未免夜长梦多,不惜一切要将那遗孤找出来,杀死。
父皇收复西域的初心,便是找到吴王遗孤,永绝后患。
前世,他最先找到了她,他认定这是上天的缘分。
他费劲心机将她从西域带回长安,安置在宫中,掩盖这个秘密。以天子之权,想要予她一世安稳荣华,却岂料一次一次事与愿违。
他一直记得他忍痛下令封禁明霞宫时,那道血红的宫门在他和她之间合拢。
他在外头,她在里面。
越来越小的罅隙间,她想要奔出来却被一旁的内侍制住,跪在地上声嘶力竭朝他哭喊,连连唤他陛下,说她知错了,说她不想被关在宫里。
而他只是背过身,銮驾起,消失在闭阖的宫门外。
只因在李氏重提旧案,声称吴王遗孤尚在人世之后,朝野震荡,逆党蠢蠢欲动。心腹都劝他,吴王遗孤一日不除,朝中一日难安,纷纷以死相谏,要他将她杀之后快,斩草除根。
可他要保她,除幽禁看守之外,再别无他法。
她自此与他一步步离心,恨他入骨,连一面都不愿让他见,最后逃出宫外,在雷音寺为了救一个人而一箭穿心死去。
今日,哪怕重活一世,她也不肯原谅他,一次次逃离他的身边。
直到她重病在身,才肯为了交易瞒着他,答应和他成亲。
他想着,只要带她回长安,定能治好她。她会是他的皇后,他会弥补前世对她的亏欠。
待他调集兵力,千里奔袭,从高昌赶至玉门关,人已走了三日了。
这一世,他还是没能护得了她。
李曜闭上了眼。
好像这是对他前世所为的惩罚。她永远都在离他而去,而他,永远都只差一步。
“去长安。”李曜沉吟良久,忽然睁开眼。
“殿下……”亲卫一惊,犹豫道,“探子来报,京畿几名藩王已悄然动兵,不日便会赶到长安与李氏会和。以我们目前的兵力,不足以和那几路人马抗衡……”
他们的殿下之前拒绝了陇西贵族的嫁女之请,前后皆无援兵。即便他们兵强马壮,能征善战,要匹敌数以十倍的兵马,亦是难事。
李曜劲臂一扬,亲卫便噤了声。
按照他原本的计划,应是在此处切断敌军后路,养蓄精锐。
他和他的人本就不在长安,身在西域,坐山观虎斗,看诸位皇子兵荒马乱,待硝烟散尽,多败俱伤,他再回长安收割,才是上上之策。
可他不能放弃今生和她最后和好的机会。
他是大梁皇子,未来的皇帝,只有他可以去救下她。
只要此局未了,他还不算落败。她仍会是他的。
李曜眸光灼灼,一缕微茫的执念如荒草中燃起的星火,刹那燎原。
***
敦煌郡,官驿。
洛朝露从巨大的疼痛中惊醒,周身冷汗淋漓,鬓发黏湿,心头狂跳。
她梦见自己在一片迷雾里来回转桓碰壁。四面都是高高的宫墙,透着暗暗的血色,一眼望不到头。
她踽踽独行,望见洛襄的背影就在前方,她趔趄追去,一遍又一遍唤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