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雷霆之势横扫北疆,封王拜侯,不过弹指之间。
又听闻,襄字旗插满塞北之地,连年大捷,驱除胡虏至阴山已北。
谁都说那是将星再世,是本朝落日最后一抹耀眼的余晖了。
她比谁都祈盼捷报传来。她猜测他或许就在襄王军里,多打一次胜仗,他的生机就多一分,重逢的可能也多一分。
她不知道,他名里的“襄”和襄王之襄是同一个字。或者说,她从未往那个方向去想,从未将一位王和一位无名僧人联系在一起。
捷报一直都是一个外头来的行脚僧传至永宁寺,听说,他是自北地回南边,也曾上过战场。北地之事,他无所不知。
一月过去,行脚僧又至永宁寺,带来了襄王要入京面圣的消息。
朝露迟疑了很久,从袖中取出一张有几分揉皱了的花笺,递予那行脚僧,道:
“师傅可曾在襄王军中见过一个叫‘襄’的少年?他大概那么高……”她伸高手臂,踮起脚尖,尽力地比划着。
“如果襄王军回来,你在军中若是、若是寻到他,能否帮我把信交给他?”
行脚僧乐呵呵地接过了,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拍拍胸脯应了下来。
出了永宁寺,行脚僧接过侍从牵来的骏马,策马扬鞭,朝北地绝尘而去。
快马加鞭的数日后,北疆的中军帐里,那张花笺被递到了主帅案前。
一双指骨分明的手将信纸缓缓摊开,秀气的字迹映入眼帘。
晨钟暮鼓里,永宁寺的花落了一岁又一岁。
落花中,少女一笔一划写下,隐秘的心事,衷心的祈盼,半生的枯等,九曲回肠,矢志不渝。
他看了许久,又折起来握在掌中,从案上的檀木匣中取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
北地多矿,他让部下留意矿山下的萤石,让能工巧匠雕琢成一颗颗夜明珠,终年收于匣中。
每每妄念丛生,想起那一夜,夜明珠的光下,软玉温香的身,动魄惊心的吻,就会拿出一颗来看。一看就是一夜。
率孤军深入敌后之时,手中是带血的刀,怀中藏着的是夜明珠。
独守故城,孤立无援之时,身边积尸成山,烽火尽灭,唯一的光只有夜明珠。
思念她入骨入髓,却不可触,不可碰。
在旁的行脚僧上前,躬身一拜,挠了挠头,道:
“大王手握重兵,北地已尽是襄军旗,心仪的女子,就算是位公主,夺过来便是……”
男人回身,轻轻瞥了他一眼,身上的明光铠甲凛冽如霜,刺了他的眼。行脚僧把身弓得更低,忙道:
“我未曾告诉她,大王的身份。”
在塞外的金柝声里,男人颔首,负手而立,遥望营中的万点军火,遥望重重远山之后的京城。
他神容淡淡,道:
“她不知情。此行凶险,无论成败,不欲牵扯到她。”
若成了,能救出她一生囹圄;若是败了,她还是王朝的公主,此生无忧。
成与不成,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只求她永远有一条退路。
身边谋士皆道,皇帝召他这位崛起的新王入京,以面圣封王为由,是一场鸿门宴,一道催命符。
倒不如,在北疆圈地为王,再谋后事。
然而,他却欣然接下圣谕。
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他和她之间唯一的可能。
生死早就置之度外。唯独,那一年的萤虫之约,他不想食言。
更何况,他这一条命,本就是她的。
先太子幺子,名曰襄。
若非他出生之时,与一无名女婴掉包,互换身份,他早就和族中男子一道,死在了那场屠尽太子党的宫变之中。
而她,从此背负了他的命运,被幽禁于永宁寺中整整十年。
他削发为僧,也在永宁寺陪了她整整十年。
……
在永宁寺,她没有见过他的时候,他已见过她无数回了。那个提灯夜游的少女,是暗夜里唯一一抹亮色。
他所守的那间禅室里的长明灯,日日夜夜,每一盏都是为她而燃。
她藏身经幢后的第一夜他就知道了。她以为自己藏得很好,他抄经的桌案正好看到她的睡颜。
面容苍白如雪,小巧的鼻梁沁出汗珠,在光下透着亮。鬓边漫开的几绺青丝牵住了他的心。
脆弱得好像烛芯烧尽时的光。
漆黑的长夜里,隔着重重经幡,茫茫烛火,她睡着时的呼吸绵长而沉静,好似整个人要融进了光里。
在禅室的每一夜,她在经幢后的长明灯之中,身姿为万千华光所笼罩。一室的诸天神佛都黯然失色。
于是,他守着她,那双掌生杀的手,连落笔的声音都轻柔了下来。
眼前是庄严神佛,笔下是无量佛经,心中却是柔光里的她。
他每抄一句经文,心便动一分。
那片芦苇荡原也没有萤虫,他自南边引来,养了三年才成群。
天上是星,地上是她。她在看萤火,他看萤火下的她。
每一次入寺去见她,他都要让亲卫冲洗新伤,里里外外用纱布包上好几层,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