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偷听评价(1 / 2)

点映时的广受好评,已经提前奠定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口碑风向。

坐在宋与森身旁那位已经看过点映的观众,在电影结束后对着自己的同伴推推搡搡。

“怎么样,我就和你说好看吧,你们真该请我吃一顿好的,来感谢我今天把你们拉到影院!”

他的同伴回击式地用手勾住他的脖子:“去你的吧,你就算不说我们也要来影院看的,我女朋友说了和宋与森有关的电影她都要跑电影院一探究竟呢。”

听到这宋与森默默缩紧了身子,加快了离开的速度,要是自己被现场什么人认出来,恐怕免不了要被许多人缠上了。

当导演当了这么久,现在的他在看完一部电影作品之后,已经不仅仅只关注于剧情和画面的呈现,对导演的表现手法,拍摄时细微处镜头的设计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穆君然的拍摄风格同他比较起来显然是大不相同的,当初他去剧组探班的时候,只旁观到了一小部分的拍摄环节,成片最后会是什么模样他并不清楚,现在看完成片之后才愈发意识到这一点。

无论心里有没有想过完全借鉴前世导演们的手法,他在拍摄时也一定是脱离不开原电影的风格的,因此就显得他作为导演的风格杂糅。

宋与森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通过模仿借鉴,他也确实能学到一些自己的东西,保证自己不会毁掉那些原本的片子的“味道”对他来说是放在首位的事。

而穆君然不同,入行这么多年,他的个人拍摄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点。

剧本是自己给出去的,电影和小说他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相关剧情,他不需要深思。

而在手法上,宋与森在拍摄前也曾被穆导缠着要他给出一些拍摄指导,他说的不多,只是稍微在光线、色调上提了一些意见,穆君然听了,但也没有完全造做。

电影中光线的运用可以更加细致地使剧情和氛围相结合,如在侦探审问每位乘客时,不同的光线打在乘客的脸上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效果,一明一暗间,就可以提前让观众们意识到这个人是在撒谎。

穆君然却舍弃了这一点。

他在故事表达中始终使用着更加细腻的色彩,这种色彩的变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剧情的推动慢慢推进。

宋与森是提前知道结局的人,而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人说,这种手法会帮助嫌疑人们将他们真实的一面悄悄埋住,观众们想要提前获取提示,就必须无时无刻不关注这种变化。

这或许只是拍摄风格上的差异,没有数据的比较便没法给出风格之间的优劣,但是在宋与森想清楚之后心里还是很愉快的,这意味着他在不断的拍摄过程中也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走出影院,宋与森看了一下时间,还早。

假既然已经放了,他再怎么任性也不可能把人都找回来接着拍戏,他决定在路边走走。

路过一家书店时,宋与森想了想打算进去参观一下。

在之前他绝对不会随意进入一家路过的店,只是在旅行结束后,他反而越来越想要去体验这种生活中偶然冒出来的小经历。

在没有“翻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会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书店内非常安静,装修是很温馨的那种,但也不是全然没有讨论的声音。

宋与森找到了专营各类型工具书的书架,翻看起了一本的有关摄影的书籍,他想着接触一些这个世界的知识或许能对他的学习产生一些正向作用。

与宋与森隔着一整排书架,对面有两个人正在聊天。

听力过分灵敏的坏处显现出来了,虽然那两人的声音并不大,但是此处过于安静,宋与森能够将他们的话听的清清楚楚。

正打算避开,听清他们在聊些什么之后他便迈不开步子了。

两人同他一样也是刚从影院出来的,现在正在讨论的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目前刚刚上映,宋与森觉得听听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想法也挺好的。

讨论中的两人都是男性,一个声调较高一个声调较低,即便看不清也能迅速分辨哪句话是哪个人所说。

“同一位编剧的作品,电影上有一些相似也很正常。”声调较高的人说道。

宋与森猜他们口中的编剧指的应该就是自己了吧。

“我想想,最像的两个点不就是故事的主角们都被困在了一个地方,然后又有所谓‘全员恶人’的设定,但是后面的动机和性质完全不同,说这两部电影相似,未免也太冤了吧。”他的同伴反驳道。

“我就是说有一些类似的设定,当然不会认为它们是一样的。犯罪的动机一变,恶人和善人的区别直接就出来了,任谁也不会把他们混为一谈的。”声调高的又补充一句,“最主要的是,电影的诡计运用的完全不同。”

宋与森点头认同,阿婆“侦探小说女王”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她精湛的叙事技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后世也鲜少有人超越,“同质化”这三个字同她完全占不了边。

那两人似乎是资深影迷了,对电影的探讨还在继续。

“这次侦探的设置说实话让我很意外,没想到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