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托付!(1 / 2)

有了苏允做下的场面,文家对苏家父子特别的热情,原本苏轼不愿意在大年初二打扰文家,但李氏却是坚定要苏轼留下来住在家里。

李氏是这么说的:“若是让叔父大过年的在客栈里住,这要是传扬出去,我文家的脸面还要不要了,叔父请务必住在家中,让朝光、葆光几个孩子跟他们叔父尽尽孝!”

朝光、葆光乃是文同的孩子,文同生子五、女二,共七人。

长子文朝光,二子文葆光,三子文埀光,四子文务光,五子早夭未名,长女早亡。

果然,之后每天文同的几个孩子早上都过来请安,还拿着书本向苏轼请教问题,苏轼对老友的子女自然是非常上心的,但有请教,知无不言。

初三的时候,苏轼这般收到了弟弟苏辙遣人先送来的消息,说他们初十会抵达陈州,这让苏轼十分高兴。

苏轼安安稳稳住在了文家,苏允本想着趁这个时候好好地逛一逛陈州,但却被苏轼给抓住了,让他跟着文家四子以及苏迈一起读书。

照苏轼的说法是:天天到处无所事事终究不是什么好事,静下心来读读书,才是正经事。

苏允倒是不拒绝,毕竟苏轼自己亲自给几人讲解经义呢,能够亲身听到苏轼这个千古大偶像讲课,的确比游览一个陈州要有趣得多。

陈州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好玩的,城市设施大多不太完善,与后世相比,根本是没有办法比的。

而那些值得称道一些的勾栏柳巷什么的,苏允也不想玩,无他,前世玩腻了都。

就苏允自身的状态来说,他就是前世见太多,吃太多,玩太多,以至于对待许多事情已经失去了好奇心,这才导致他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不过他终究是有求生本能的,想要靠近苏轼这个自愈能力超强的人身上汲取营养,重新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他这才鞍前马后,什么事情都想在了前面,就为了留在苏子瞻的身边。

现在看来他的筹谋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这不,苏轼已经主动开始教导他读书了。

不过,最让苏允期待的是黄州的生活。

这个时代的黄州自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陈州不足道,黄州比陈州更加偏僻简陋,但到时候的黄州会有东坡、会有临皋亭、会有雪堂、会有赤壁。

苏允一边读书,一边期待黄州的生活。

苏轼倒是在不断地测试苏允在读书上的天赋,只是苏允读书不求甚解,虽然常有新意,但一些枝微细节处却总是不愿意深究,苏轼尝试着纠正,但见苏允自己兴趣不大,便不再多加提醒了。

初十这天,苏轼早早就起来了,带着苏允苏迈等人来到了陈州城外,等候到了中午,两辆马车才姗姗来迟。

苏轼见到苏辙,终究是忍不住泪下,苏辙却是颇为沉稳,抱了抱兄长的肩膀,低声抚慰了几句,然后看向苏允等人。

苏轼赶紧给苏辙介绍在场诸人,文同一家不用多加介绍,主要便是介绍苏允,不过这里人多,苏轼也只是稍微介绍了一下,便赶紧带着苏辙一家进城。

初春的天气毕竟还是寒冷,一行人接了苏辙后赶紧回到了文家,文家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迎接苏辙一家,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当然,主要还是苏轼讲得多,苏辙听得多。

苏允不太说话,但看着苏轼兄弟两个的相处方式也是觉得有趣。

当夜,苏辙寻了苏轼去外面赏月。

说是赏月,大家都知道,兄弟两人肯定是要聊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自然没有人去打扰。

今夜夜色如水,感觉颇为清冷,但苏轼却是十分高兴,他与苏辙笑道:“子由,咱们有许多年没有在一起赏月了。”

苏辙想起这些年兄弟二人各地为官,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而过几日之后,兄弟二人又要各分东西了,到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见面,不由得唏嘘起来。

苏辙唏嘘过后,与苏轼道:“兄长自去黄州,到时候我自带着两家老少,从南都登船,经汴水,到淮扬,过金陵,溯江而上,先将自己一家暂且留在九江,然后我再专程护送嫂侄等前往黄州,兄长莫要担忧。”

苏轼闻言点头道:“那就辛苦子由了。”

苏辙摇头道:“兄长这回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了。”

苏轼摇头道:“在御史台的时候是吃了不少苦,我甚至都认为自己出不来了,唉。”

不过他随即振奋起来,道:“此次路上却是觉得没有什么苦,主要是因为苏允得力,这一路上得他安排,竟是觉得赶路亦是人生一大快事了。”

闻听苏轼说起苏允,苏辙倒是有了兴趣起来,道:“今日听兄长说了苏允之事,他应该是咱们苏林堂兄的儿子吧?

苏林堂兄我记得是十年前便去世了,苏林堂兄去世没有多久,堂嫂也跟着而去了,苏允这些年是跟着谁长大的,兄长可知道么?”

苏轼倒是诧异道:“你竟是知道苏林堂兄和堂嫂去世了,我却是不知。”

苏辙笑道:“兄长历来不太管这些事情,我不得管起来么,族中的事情我倒是常常知道一些,不过更细节的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