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贺礼一事过后慕容冲一行人是在这里彻底安顿下来。
申胤为辽东公郎中令,封孚为大农,掌管食邑赋税。燕羽为典卫令,随他南下的士兵就充当旅贲,慕容冲对于旅贲的要求是宁缺毋滥。
护卫部队由建康驻军调配,共有二三百人,不过对于他们慕容冲并不信任,毕竟慕容冲日后盘算的是要复国,说白了就是造反当皇帝。
不过目前他们就是负责保卫辽东公府邸的,也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做好职责就够了。
至于府内因为慕容冲的恩威并施,府内也太平起来,王五老成持重,靠得住,所以继续当他的管家。
一时间闲下来的慕容冲竟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日子越来越逼近年关,天气愈发寒冷。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有人分析凡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尤其是少数民族南下都是在寒冷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寒冷低值过程,出现在三世纪八十年代至四世纪四十年代,时间长约60年。
也是说公元280年—公元340年。第二个寒冷低值过程至迟在北魏初年已有迹象。
像如历史上慕容皝平定慕容仁叛乱就是趁海水封冻,海路奇袭慕容仁。
皝曰:“旧海水无凌,自仁反已来,冻合者三矣。——《晋书》
即便在南方也冷。如太元二十一年(396)十二月,南京一带“雨雪二十三日”。
元嘉二十九年(452)“自十一月霖雨连雪,太阳罕曜”,次年“正月,大风飞霰且雷”;又建元三年(481)十一月“雨雪,或阴或晦,八十余日,至四年二月乃止”。
有学者还据此推测,东晋南朝时的严寒冬季,苏北沿海或钱塘江等江河可能出现冻结现象。
当然历史上还得是明末的小冰河气候。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三”在文言文中一种是实指三,更多的是虚数,指很多次、很多天。
西湖大雪下了三天可见一般。
如今的公元370年冬天虽然不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极寒期,但也要比后世寒冷的多。
……
建康城下起了雪,雨雪霏霏几日不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已经出现了火炕,慕容冲不禁回想起后世睡火炕的日子。这一时期人们取暖主要是手炉、火墙、炭火等。
你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考古发现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
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这个时节棉花还没有广泛种植,是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原产于非洲的草棉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各地,时人称之为“白叠”。
“白叠”为一年生草本,株型矮小,叶掌状,也叫非洲棉或小棉,产量低、纤维品质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很快就在新疆得到推广。
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据《宋书》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我国,但多在边疆种植,到宋末元初时才大量传入内地。
可以说这个时候慕容冲想要棉花御寒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慕容冲盘算着将火炕搞出来,最后就像明清皇宫里的暖阁那样。
阁楼之上,烤着火炉,封孚和申胤正在对弈,两人的眼神中都透露着深深的专注和冷静。火炉的火光跳跃着,将他们的脸庞映得忽明忽暗,也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严。
慕容萧将酒壶递给慕容冲:“喝点儿吧,暖身。”慕容冲接过来喝了几口。慕容冲放下酒壶,感受着体内暖流涌动,他不禁微微一笑,说:“这酒真是好东西,一口下去,整个身子都暖和起来了。”
慕容萧见状,眼疾手快地夺过酒壶,眉头一挑,嘴角挂着一丝戏谑的笑意:“哟,冲儿,你这小小年纪就这么贪杯,是想跟我这老人家拼酒量吗?”
慕容冲:“你也就比我大几岁,叔父可是还在这儿,你就敢自称老人家?”
慕容萧毫不在意:“那有什么?”慕容萧话说完,脑袋上挨了一巴掌。
慕容德的声音传了过来:“观棋不语!”
此时棋盘上的局势紧张而微妙,每一步棋都仿佛关系到整个大局的走向。封孚轻轻拿起一枚棋子,指尖在棋子上轻轻摩挲,仿佛在思考着它的去处。申胤则紧盯着棋盘,眼神如鹰,寻找着对方的破绽。
“这一步,你打算怎么走?”封孚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
申胤微微一笑,伸手拿起一枚棋子,稳稳地放在了棋盘上:“此着意在牵制你的左翼,让你不得不分心。”
封孚看着棋盘上的新局势,微微点头:“好一招牵制,但我早有准备。”说着,他也拿起一枚棋子,稳稳地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