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徵调兵马(1 / 2)

平辽的事不能拖!

巡盐短时间内虽然搞不来钱,但可以算作应收账款。

所以...

平辽第一年所需的二百五十万两资金可以从其他地方挪用。

等巡盐的钱收回来后再挪回去。

实在不够,崇祯还可以从内帑掏钱补齐。

解决了钱的问题后,问题又回到了人的身上。

谁来担任平辽总督?

四个尚书举荐了四个人担任平辽总督,由於众人意见不一,所以崇祯没有下决定,而是宣布散会。

这场平辽会议无果而终。

在这些人选里,他更倾向於王永吉。

论能力,他不如吕大器。

论资历,他不如袁继咸。

论朝中的关系,他不如马士英。

但是...

崇祯还是觉得他比较合适。

平辽的关键不是士兵的战力,而是辽东将门集团的态度。

只要他们不放水,不坑人。

收复辽东是早晚的事。

怕就怕他们放水坑人。

届时不但损兵折将,平辽总督也会受到牵连。

在不清楚辽东将门集团的态度前,崇祯不会派能力最强的吕大器出战。

相反,他要把吕大器这张底牌留到最後当杀手鐧。

其实无论谁当总督,只要战略和战术不失误,明军基本都是胜多负少。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并非空穴来风。

在兵力配置相同,且双方都拚命死战的情况下,八旗兵还真不是明军对手。

史书或许会说谎,但史实不会。

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犯边。

多尔衮和诸王公丶大臣商议后决定,派阿济格丶硕塞丶博洛丶瓦克达等人领兵防卫宣府大同一带。

由於这些人的兵力太多,导致时任大同总兵姜瓖认为满清要对他不利,於是在十二月初三割发易服反清。

阿济格得到消息后星夜进军,在次日下午抵达大同城外。

史书没有记载双方的兵力。

但可以肯定的是,姜瓖兵力没有阿济格多。

因为姜瓖的前任是王朴,就是松锦之战率先逃跑的那个王朴。

那一战,大同和明军精锐损失惨重。

大同剩馀的兵力可想而知。

阿济格来到大同城外后一边开始招降,一边派小股部队试探姜瓖实力。

姜瓖同样以小股部队迎战,双方互有胜负。

十二月初十,阿济格召降失败,遂命人在城外深挖十道堑壕,试图围城。

姜瓖亲率城中主力出城迎战。

留下的文字记载姜瓖出战大破之,逐北至阳和。

阳和卫距离大同约有百里!

姜瓖率领一支边军残兵,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不但把阿济格的满八旗精锐打败了,而且驱赶到百里之外!

关於登录用户跨设备保存书架的问题, 已经修正了, 如果还是无法保存, 请先记住书架的内容, 清除浏览器的Cookie, 再重新登陆并加入书架!

可见明军战力之强!

阿济格兵败后不敢再进犯大同,只能向多尔衮求援。

正月初四,多尔衮派尼堪率兵入晋。

双方虽各有胜负,但尼堪败多胜少。

二月,被逼无奈的多尔衮决定亲征。

面对数倍之敌,姜然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坚守城池。

多尔衮调集红夷大炮轰城。

大同是边关重镇,城墙高大易守难攻。

在城中军民的殊死抵抗下,八旗兵死伤惨重。

八月,城中粮草耗尽,姜瓖部将杨振威杀姜瓖,开城投降。

可此时投降为时已晚,气急败坏的多尔衮下令屠城。

姜瓖兵变最终被平定。

事後统计,城中只剩下五个重刑犯没有被杀。

为了对付姜瓖,满清先後派出了阿济格丶硕塞丶博洛丶瓦克达丶尼堪丶满达海丶多尔衮以及吴三桂。

另外还有鳌拜,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配合作战。

出动的兵力高达十数万!

此战又称八王围大同。

为了防止叛乱失控,多尔衮甚至将在南方作战的济尔哈朗,谭泰,勒克德浑以及何洛会等人全部召集回北京以应对突发情况。

可惜南明的永历朝廷正在内斗,没有把握住机会发起反攻。

从姜瓖兵变可以看出,明军的战力并不低。

所以辽东战事的关键不是士兵的战斗,而是处理好辽东将门集团。

最好的结果顺利剿灭建奴,收复辽东。

同时削弱吴三桂和关宁军的实力。

也就是既要达成军事目的,也达成政治目的。

可吴三桂不是傻子。

不会任凭崇祯宰割。

空荡荡的乾清宫内,崇祯收起思绪抬头远眺。

俗话说谋而後定,可谋划好的事也会发生变故。

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看了许久崇祯收回目光,让王承恩找来王永吉的资料仔细研究。

一天後的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