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特聘(1 / 2)

第106章 特聘

曹阳想拍的传记电影叫《米尔克》

0

人物原型是美国同性恋运动人土,也是美国政坛中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

他好不容易当选了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还没上任几个月,就跟市长一块被枪杀了。

自由美利坚,biubiu每一天不是说笑的。

政坛中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只要有了这个「第一」,那就有非常高的拍摄价值。

什麽样的传记电影容易获奖?

那就是拍摄有争议性的人物,越有争议性越好,哪怕这个争议性只是私底下的。

以前的争议性人物,在政治正确这个大光环下,说不定转身就成了先驱,先行者,标志性人物。

同时,表面上看,这部电影的是一个同性恋政客,为了支持同性恋法案而奔走,最后不幸被政敌枪杀。

是关于一个不被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获得公正对待的故事。

其内核的解读,非常有利于获奖。

可以把电影的内核看作是,老美是如何通过艰苦卓越的奋斗,才一点点完善了自己的「民主」与「法制」,是怎麽从一艘破船,经过无数人不断的修修补补,从而变成了如今的「豪华」游轮。

什麽,没有人解读出这一点?

这还不简单吗,找些影评人「解读」出来发表出去就行了。

对影评人来说,这也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什麽,解读的有些牵强,这些东西的推动,对人类对社会没有积极性的影响?

哈哈,只要这个解读一出,在双重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谁他妈敢置喙?

「贝尔曼,我要拍的人物原型叫哈维-米尔克,你听说过他吗?「

贝尔曼并不太想拍传记电影,但既然曹阳提出来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支持曹阳,就算不能在奥斯卡拿奖,这种电影在欧洲拿奖还是有可能的。

「告诉我他是哪国人,我去搜集一下资料。」

曹阳也沉默了,好家夥,还以为是多有名气的人呢,原来也就那样,知名度也不算多高呀。

「贝尔曼,你知道美国政坛上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吗?」

贝尔曼猛的眼前一亮,顿时精神起来,他听到了几个关键词,美国政坛丶同性恋丶第一位-—

这他妈每个词都戳到了奥斯卡的兴趣点上。

「我亲爱的导演先生,你确定要拍的这位丶这位叫什麽的先生,他是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政坛人士吗?」

贝尔曼没记住对方的名字。

曹阳一听,就知道贝尔曼一点也不了解,乾脆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贝尔曼。

「他叫哈维-米尔克,美国人,支持同性恋平权运动,也是美国政坛中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在几十年前吧,当选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然后没几个月就被枪杀了。」

曹阳也不记得是哪一年当选的,只要告诉贝尔曼地点,那就非常容易查到。

「被枪杀了?」

贝尔曼激动地恨不得拍大腿,政坛丶同性恋丶第一位丶被枪杀,这些组合在一起,只要拍的质量还行,最主要的是演员能演好人物,那就非常容易获奖。

这他妈每个点都踩到了政治正确上了。

这还是他不知道曹阳要给电影再「解读」一下,如果知道了,肯定会更加兴奋。

电影能拍成什麽样,贝尔曼不敢保证,但在调教演员方面,曹阳就没让人失望过。

「放心吧,交给我,我保证用最短的时间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就让这部传记电影,成为我们征服奥斯卡的开端。」

贝尔曼挂了电话,就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

曹阳挂了电话,就开始思考这种电影怎麽拍摄。

哪怕不知道原型人物的具体事迹,但剧本还是非常容易构建的。

最简单的框架就是同性恋身份,肯定有男朋友,一般人物就因为分手,决定从政。

高尚点就因为看不惯不平事,如对待同性恋不公平,决定从政,准备改变这一现状。

竞选失败,从头再来,再次失败,吸取教训,再来一次,终于成功了。

然而,怎麽可能没有转折呢?

事业成功,爱情肯定要受到挫折,人哪能一帆风顺,那就来个男朋友受不了他专注事业,从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分手。

最后肯定被多数人认同,得到支持,准备大展拳脚,然后就被干掉了———」

人物传记都有个相似的模版,就像写小说一样,起承转合嘛。

最后在搜集到的事迹里,挑选出来一些,往框架里填充就行了一一人生嘛,不都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的,大抵如此。

曹阳开始动笔构建剧本框架,在答辩之前,先把这个写好就行。

同时,也开始考虑男主角的人选,总得有个大概范围。

因为还没有具体资料,曹阳不知道哈维-米尔克死时多大年纪,但原版中既然是西恩-潘扮演的,年龄圈定在四十到五十之间应该没有问题。

可以让贝尔曼重点给这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