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吾儿有圣王之姿?(2 / 2)

缘人物’,也知晓此事。  只是,国朝史官制度自有章程,像起居注这等记载,不是实时上呈禁中的,一般是一旬或者一月上呈一次。  而自己手上这份,明显是新鲜出炉。  看来,太后很关心官家的修学进度啊。  想到此处,刘从愿顿时将这些杂念甩出了脑海,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阅读之中。  半晌,当刘从愿看到‘性情皆一’的那段记载时,当即浑身一震,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嘶?”  这?  随着阅读的深入,刘从愿脸上的震惊之色越发的浓郁。  孟子与荀子之说,竟然一统了???  ————————  注1:内殿承制为武官阶官,宋前期为正七品。  一般而言,宦官在两省,即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范围内,升到内东头供奉官之后,便需转出内侍体系,按照武官资序转官。  简单来说,熙宁三年(1070)前,宦官迁到内东头供奉官,需要将档案转到枢密院,归枢密院磨勘、除授。  通常,宦官本官转至内殿崇班,才有资格成为内侍领导阶层。  即,想要担任‘内侍押班’,本官(寄禄官)至少要正七品。  内东头供奉官:可依次转迁内殿崇班(閤门祗候)、内殿承制,这三个阶官都属于武阶,为大使臣,熙宁三年前,磨勘归枢密院。  而到了熙宁三年以后,又归审官西院,元丰改制后,又归吏部尚书右选。  这也是宋朝官制混乱的体现。  另外,宋初,武官和宦官的阶官也是通用的,像内殿承制,既能是武官,也有能是宦官。  并且,宋初的武官,也不一定全有军职在身,绝大部分荫补入仕的官员子弟,初补都是三班使臣。  至于,为什么荫补三班使臣,则是因为三班使臣,名义上是天子家臣,能成为天子家臣,当然是恩赏的体现。  而这,也是‘三班院长官’由天子亲自除授的缘由之一。  注:三班使臣,即大使臣和小使臣。  大使臣:閤门祗候、内殿崇班、内殿承制  (这是狭义上的大使臣,广义上的大使臣,范围更广)  小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  小使臣归三班院管理。  当然,规定是规定,皇权社会,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制度破坏者,像雷允恭的升迁就不是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