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弟出生之前, 王守仁已经拥有一个弟弟。
这个弟弟有点无趣,既不爱说话,也不爱笑。
年纪明明还那么小,却没点小孩子的活泼样子, 看到他这个哥哥只是喊了一声“哥”就没话。
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娘生的。
好玩的弟弟他这辈子大概是没有的了。
没过两年, 他三弟出生了。这个弟弟和二弟很不一样, 从婴儿时期就透着一股子让他手痒想逗一逗的特别气质。
随着三弟渐渐长大, 王守仁就发现这果然是个很好逗的弟弟。
就是有点记仇,每次把他逗狠了, 他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祸害回来。
亲兄弟之间合该这样相处。
他的三弟从小朋友很多, 连老师都很多, 开始读史书后还煞有介事地学人念叨什么“天下大佬尽入吾毂”。
怪得意。
王守仁听了觉得挺有趣, 就问他三弟“大佬”是何意。
他三弟一本正经地解释说这词儿出自《孟子》, 说是当初纣王无道, 伯夷躲在北海,姜太公躲在东海,后来他们听说周文王那边的养老待遇非常好,不约而同前去投奔周文王。
孟子就感慨说这两个人是“天下大老”,现在他们来投奔周文王了,就等于全天下人的老父亲都会来投奔周文王。
所以对于那些有名望的厉害人,咱就会夸他们是“天下大老”!
这词儿连八股教材师祖朱熹都会用!
才几岁大的小豆丁, 用一脸“你好笨啊”“你没读过《孟子》就算了难道连科举必备教材《四书章句集注》都没读过”的表情对他谆谆教诲。
怪有趣的。
王守仁忍不住把那小豆丁拎起来可着劲揉搓他脸蛋。
气得他三弟恶狠狠地扑过来要揉搓回来。
兄弟俩就这么打打闹闹地长大, 日子过得非常快活。
有时候他离家远行或者三弟去了外面, 时间久了总会有点想念。
三弟去了广东之后, 王守仁断断续续做了些奇怪的梦, 一时梦见自己在排兵布阵, 一时梦见自己在山洞静修, 一时梦见收到家书说弟弟不能赴考了妻子流产不能再生育云云,甚至还梦见自己死后起了诸多纷乱,兄弟子侄甚至闹到互不往来的地步。
那些梦很长很长,以至于他每次醒来后都不知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后来王守仁自请去了贵州。
那是一片近乎没开化的蛮荒之地,路不好走,人不好管,各方势力隐没在山间不知该如何治理好。王守仁一手抓兵马一手抓文教,每天都在那重重叠叠的山路上奔走。
有天他路过龙场驿站附近一个山洞,忽然觉得那里很熟悉。
他走进了那个山洞之中,感受着冥冥之中的宿命召唤。
过去与道士习道、与老僧论佛、听名师讲学的种种记忆盘桓于脑海之中,最终凝聚出独属于他自己的感悟——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学!
人需要学习外在的技艺,需要学习四书五经与诸多经籍,同时也要寻找到自己心的归宿。
《孟子》有言,人养的鸡犬走丢了尚且知道去找,为什么失了本心却不知道去找回来?
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之道没别的,就是找回我们失去了的本心而已!
《孟子》一书贯彻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正人心”,他们这些后来者要探究的就是如何正人心,并且要去贯彻它,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所有人都需要心学!
王守仁怀着这样的坚定念头,开始在贵州一地展开心学教学,劝年轻的土人下山读书。
从贵州回到京师的时候,王守仁的心态已经有了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自号阳明。
他时常与湛若水他们辩论。
就像他三弟说的那样,理是越辩越明的,他既然想将心学彻底推广开去,就必须无惧于和别人深入讨论。
每次和人切磋学问,他都会有新的收获。他受封新建伯之后推辞了所有朝中的职务,开始投身于心学教学活动中,而且时常会带着学生去实践自己的理论。
这让心学门生和隔壁的新学门生有了不小的交集。
两门学问看似南辕北辙,其实并不矛盾。
因为他们王氏心学讲究的是“知行合一”,致力于把“良知”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他三弟偶尔还会让他去京师大学开几堂课,说是需要对理科生们进行正确的思政教育,省得不小心培养出什么反人类怪物。
兄弟间从小到大没少交流,王守仁对他三弟口中蹦出来的那些奇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