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久就自己平息了。 知道线装书是从秦王府流出来的,李世民在文人里的口碑开始好转。 从前大家敬重他,但也觉得他只是武夫,治国之能远不如太子,如今才知有所偏颇,太子自然有治国之才,但秦王能拿出线装书这样的好东西,必然不是无能之辈。 与此同时,有一些不利于李建成的消息在文人间悄悄流传,讲的正是李建成纵容门人欺行霸市的事。其中就包括尹家小儿抢书生玉佩一事。 正如魏征设想的那样,文人们反应十分激烈。 大部分底层文人与李建成没有利益纠葛,他们支持称颂李建成,是真心觉得他宽和仁善,堪为明主。 但现在他们听到了什么?宽和仁善的太子殿下居然纵容手下欺辱平民?! 有人不肯相信,去找故事里的主人公求证,结果可以想象。李建成压根没觉得自己做错,当然也不会想着封口,那大家自然要实事求是啦! 尤其那书生的事,因为事情还没过去多久,当时围观的人都还记得呢。 就连太子的处置结果也叫人打听出来了,居然只是叫尹家管好儿子,给了书生一点银钱就算完了。那书生并不缺这点钱,却被这事气得病了好几天,倒是尹家那小子,在家消停了几天,等风头过去照样出来作威作福。 也就是说,太子确实知道这件事,且确实包庇了自己人。 好家伙,知道的人都直呼好家伙,这就是他们心中所谓的明主吗? 今天被欺负的是书生,明天是不是就是他们自己?到时候他们的明主是不是也会如这次一般,偏帮欺辱他们的人? 脱粉回踩是很可怕的,尤其大唐百姓个个脾气炸裂,他们言论又自由,没多久李建成洁白的名声上就有了一大块污点。 在他的衬托之下,“饱受偏见但才华横溢心向百姓”,用线装书造福广大读书人的李世民,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形象也更高大了呢。 李世民在秦王府偷笑,对长孙氏得意道:“这回大哥该没功夫找我的不痛快了。” 长孙氏:“......” 这就是李建成还在努力推一塔,李世民已经快把他家给偷拆了。这时候忙着防守还来不及,当然顾不上兵权不兵权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建成现在可谓焦头烂额。只能向魏征求助。 魏征也没想到当时的担忧这么快就成真了,脸色有点难看:“此事只怕有人暗中推动。” 李建成当然明白,且他还知道这个人必定是李世民无疑。 只恨他当时觉得是小事,没有听魏征的劝告,竟让李世民抓住了把柄。 李建成起身到魏征面前长长一礼,诚恳道:“请先生帮我。” 魏征心里一叹,连忙扶起他:“太子殿下不必如此,为您分忧是臣的职责。” 处理此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预防,可惜时机早已经错失,现在只能尽力弥补,让损失小一点。 太子听取魏征的建议,让犯事之人去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尽可能取得谅解,若对方实在不愿意原谅,他们也得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赔完礼他们还得去大理寺受审,为了平息民愤,这次判罚都是从严从重,罚款仗责都是轻的,还有几个被送去享受免费食宿。 尹阿狗家的儿子,本来按强买强卖或者寻衅滋事处理,也就是打几十板子的事,这回却按劫掠罪被判了徒刑,也就是流放。 李建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时“好心”,却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这几家人不怨恨他就不错了。 但他暂时顾不上这些,处理犯事之人能勉强平息民愤,但不足以挽回他的形象,接下来李建成想法设法刷文人好感,不是礼贤下士拜访哪位大儒,就是爱才若渴去哪个书院与学生清谈,甚至破格取用一位白衣书生,一夕令其平步青云。又有李承道写出了几篇佳作,神童名声越发响亮。 几次三番下来,终于冲淡了前事的影响。只是钉子拔了还会留下痕迹,太子的名声到底不如从前完美了。 此时也已经进入五月,李承乾五岁生辰终于要到了。
第 15 章(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