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五十一章(4 / 4)

,像孤狼一样一个个地上去对抗,威勇有余,却只是送死而已!” “……” 严仲又搭不上话。 同僚道:“既然你不反驳我,就说明你这十几年也不是什么都没在想;。你再好好考虑考虑吧。对了,告诉你个好消息。” 同僚示意严仲靠近,然后在他耳边道:“齐相率领一众礼部官员向圣上上了书,明年;春闱,终于要改革了! “——以后科考会更重经赋,诗文;内容大大减少,题目也会偏向务实,不似往年都是风花雪月。” 严仲听完大吃一惊:“那个齐慕先竟——?” 齐慕先是现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俗称;宰相。 自当年神机清相谢定安之后,他是方朝名声最赫;宰相,已在此位上坐了十二年之久。 齐慕先是完全寒门;出身,如今却身居如此高位,在读书人中很有威望,不少寒士将他当作毕生榜样。 “没想到吧?齐慕先虽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与我们想法差异太大,但在科举改革;问题上和我们战线是一致;。” 同僚笑道。 “这浮夸不实;破考试制度早该改改了!” “所以,你给学生提;建议,全部是对;。他们若是不听你;话,等看到题目,全都要后悔。” 严仲目瞪口呆,这喜讯来得太突然,倒让他无措起来。 同僚说:“这事还没定下来,但既然是齐相提;,多半能落实,你可别外传。不过我信你,就你这死脑筋,大概所有官员都给学生透题了,你也不会透。” 严仲定了定神,重新板起脸来,吹了吹胡子,道:“哼,这算你说对了。考试本就是该凭真本事,走歪门邪道算怎么回事?” “可惜不是人人都这么想。” 同僚摇了摇头。 他问:“对了,依你看,等制度改革以后,太学还能有几个有潜力、能适应;学生?” 严仲不客气地道:“没几个了,按制度考了这么多年,一个个都在琢磨应试技巧,读了十年书,十年都在学怎么考试,突然换考题形式,等于从头来过,全都活不下来。” 他想了一下,又说:“不过秦多龄;儿子秦皓,还算不错,他当年跟甄奕学过,得了甄奕三分本事。 “甄奕这个人有点墙头草,在官场上总是浑水摸鱼明哲保身,但教学生是真心;,我看了几个白原书院被他点过;人,大多都不是只会卖弄文辞;空架子。” 同僚说:“哪几个好;,你提前记一记,看能不能招揽到我们这边。” 同僚话音未落,严仲;脸又黑了,俨然是不愿意。 “算了算了,不指望你。” 同僚见状,摆摆手,准备换个话题。 这时,他又想起什么,说:“说到甄奕,他;关门弟子谢知秋,文章写得确实好,应该会对你;口味,你若有空,可以读读。只可惜是个女孩子,如果是个男子,必定前途无量。” 谁料严仲想都不想便拒绝道:“我听说过这个人,但女人写;东西,我不看! “如今国难当头,边境频繁摩擦,这帮士人不见辛国横军十万在我方朝边境,不见我国国库日益空虚尖刀已悬发顶,反倒有空在梁城吟风弄月,吹捧女人!这风气实在太坏,哪里还有男儿;阳刚之气?” 同僚皱起眉头,说:“你话不要说得太绝。说实话,我看之前也有轻视,但看了觉得,能被甄奕破格教导;女孩,确实有独到之处。” “有什么独到之处?我不看这人;文章,但她;《秋夜思》传得满城都是,我女儿非要买她;诗集,一天到晚要读十多遍,我不看也要进我耳朵里。这人文思是还可以,但也只是女儿家;小情小调罢了。” “只是一篇《秋夜思》,不能得出这样;结论。” 同僚说。 “这个谢知秋是个少见;多面手,什么风格;文章都会写。严肃;她也有,只是看;人相对少,没有这些诗文这么容易传播罢了……也罢,你是个榆木脑袋,我跟你解释什么?鸟还我,我回去了。” 二人不欢而散。 严仲没了八哥玩,自觉无趣,在凉亭也没意思,便回了书阁中去。 书阁中还有其他太学博士,但他们与严仲关系大多不好,见他过来,眼皮都不想抬。 过了老半天,才有一个人跟他说:“老严,刚才有个学生送了两篇文章,说想让你给指点指点。看你不在,他文章放下就回去了,你自己瞧吧。” “啊?哦。” 严仲随口应下,随手去拿。 他对这太学;学生意见很多,可给他们评卷看文章,却比其他先生要认真得多,指望着多教一教,能出几个对国家有益;栋梁之才。 眼下,他将这卷子一翻开,先眼前一亮,因为字写得实在漂亮,且卷面少见得干净,一气呵成,竟连个顿笔都没有。 严仲下意识地去看署名,只见落款有一个红色小章,旁书三个小字—— 萧寻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