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扬州的雨 说到扬州的水,不能不提及扬州的雨。古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为的是一睹风情万种的三月烟花。而三月里扬州的雨水忒多。老百姓总是疑惑:为什么年年《烟花三月》经贸活动老是安排在下雨的季节。殊不知,扬州的雨也有着它特有的风情、独有的魅力。人们理解烟花时,大都解释为扬城三月,柳絮满天,恰似漫天烟雾。当然也有其它理解的。看过吉学锋先生有关烟花三月的文章,认为说的比较贴切。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烟,既含有柳絮的成份,也含有烟雨的表述,是烟雨朦胧的概括。 也许,你到过很多地方,也遭遇过多少次突如其来的雨淋。那雨,可是风到雨到,霎时,电闪雷鸣,轰里轰隆,只见得大街上一片慌张奔跑的狼籍,家家关户户紧闭门窗,满街行人寥寥。而扬州的雨却是偷偷地、悄悄地,说下就下,十分随便。不知不觉中已是千丝万丝飘忽而下,如烟似雾,如幻如梦。朦胧中,扬州的女人,全无半点慌乱,好似早有准备似的,腕底一翻,一把小花伞就举在了头顶,五颜六色的雨披就披在了身上,顿时,满街满眼花花绿绿一片。当你还没有看够这花的世界,这雨却又停了,花的世界又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待你回过神,太阳又从厚厚的云雾中升出头来。外地游客不由得目瞪口呆,继而又发出会心地笑:扬州的人美、城美、水美,雨亦美! 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来形容扬州城的繁华富丽、风光旖旎。作为漕运和盐运的中心,纵横的河网上往来不绝的船只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极度的繁荣,“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今日的恶扬州仍以秀美的园林自成特色。游毕扬州的游客说,这里亭台如画,翰墨飘香,别有一种大家闺秀的宁静气度。全年均宜到此旅游,而以春季最佳。每年四、五月间,万紫千红,令人流连,恰是古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 扬州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扬州最有名的是瘦西湖,个园和何园。一般到扬州要先到镇江,所以旅游者总是镇江和扬州一起游览。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历史上的扬州数度繁华,自大禹治水后,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为古九州之一。汉朝时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盐铁两大“官工业”迅速发展,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唐代,扬州作为万里长江的尾闾、浩瀚大海的门户,其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江海交汇,城以水兴。 唐初,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已成为全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南方诸郡的贡品、东南八道的物资都必经扬州转运至京都长安。便利的交通,使扬州成为海上 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的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并步入鼎盛时期。是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史称扬(州)一益(州)二”。繁华起来的扬州,愈加光彩夺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便是当时其富甲天下的写照。临海的扬州还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包容性也使扬州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络绎不绝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到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扬州经商。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共存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荣,成为扬州的一大特色。至晚唐、宋、元,扬州几经战乱,经济陷入低迷。可这样也掩饰不了扬州昔日的神韵与风采。马可波罗在其著名的游记中,对扬州有过痴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进了天上人间。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扬州缴纳的盐税占全国总税收的四分之一,扬州的经济、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经济的繁盛带来文化的勃兴,扬州盐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为后人留下数不胜数的园林建筑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扬派文化。” 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独特的通史式的文化长廊。从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的扬州更是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展现着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