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会儿,张文瓘才开口道:“首先是春秋时期吧,随着各国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得“四夷”和中原产生了大规模的融合现象。秦国不断和西戎斗争,吞并了大量的戎族国家;晋国不断进攻北狄;齐国吞并了来国等东夷国家。而在南方,楚国、吴国、越国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也不断融入了中原体系。” 说完,张文瓘还忍不住思忖一下自己说的对不对。没办法,“中原”这个概念,实在是有点大,往上追朔,甚至能追朔到炎黄时期。而“中原”究竟在哪,也不好说。单单儒学一项,是不足以给“中原”定义的。 张文瓘抢了郝处俊的发言,并且讲完以后就开始检查,所以郝处俊很自然的接着说:“要接着说中原,就不得不说我汉族了。汉武帝时期,大汉接连征服了南越、东越、西南夷,占领了河西走廊。 这个时候,百越民族和羌族进一步融合了进了中原。直到此时,汉族才诞生了。 自汉朝以来,关于是否汉族血统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就老夫看来,不过是一些想要强调自己衣冠正统的家伙,借以提升自己的地位罢了。真要论起来,事实上汉族也是融合以后才诞生的。” 说到汉族了,张文瓘就不再思索自己的话说得对不对,赶紧接着说:“自汉族诞生以后,中原几乎就跟汉族绑到了一起。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开始大规模进入了中原地区。 而西晋末期,这些少数民族发动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西晋灭亡后,产生了两个重要民族融合趋势,一是晋室南迁,衣冠南渡。大量的汉族迁徙到了东南地区,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北方地区。他们不断吸收汉族的文化习俗,开始汉化。” 郝处俊点点头,才要说话,却突然打住,忍不住怒视张文瓘。刚他还疑惑为什么这老家伙要抢着说,直到自己组织好了语言,才发现最难的一个地方,成了自己的。 虽然被坑了,但郝处俊还是清清嗓子,说:“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的战乱,但是也有许多民族在学习汉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确立了以儒治国的理念。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统一了十六国,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和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北魏之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汉化。 而从南北朝时期到现在,还没有听说有哪个民族大规模的融入中原的。” 说到“鲜卑族”的时候,郝处俊尽可能的组织出一些不犯禁的词语来,生怕说错话。 没办法,现如今是大唐,而大唐的皇族——李家,就有鲜卑族的血统。自高祖时期开始,关于皇族血统的议论,就开始了。例如五姓七家,例如江南家族,山东望门,都觉得皇族血统不纯,对于皇家的统治,很是抗拒。 尤其是五姓七望,曾有老祖放话说宁可将自家闺女嫁给农夫,也不入皇族。而族内子弟若是当驸马,就被被直接驱出族谱,甚至逼迫改姓。再加上太宗时期因为《氏族志》而跟五姓七望的冲突,导致现在没人敢提这些事情。 更何况,他郝处俊也算皇族跟五姓七望冲突的直接受益者。因为五姓七望对朝堂的把控过于恐怖,所以太宗皇帝和当今皇帝,都有意提拔出身一般的大臣。否则,他单单追朔到高祖是南梁江夏太守的身世,怎么可能当上宰相。 见郝处俊竟然将“鲜卑族”的事情说了出来,就是张文瓘也忍不住替他擦了一把汗。这就是个马蜂窝啊,谁捅谁倒霉。不过.... 实话说,他很好奇雍王会是什么反应。 抬眼望去,看到雍王的神色,张文瓘惊呆了。 没反应,就像是在听不相关的事情一样。 事实上,李贤对这件事也没什么看法。唱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这首歌的人,要是还纠结什么民族血统的,可就太丢人了。 更何况,就是讨论这样的问题,又能有什么用?不过是一些虚荣的人对自己的吹嘘罢了。 见郝处俊说完了,李贤才反应过来,也对,现在是唐朝,民族融合也就到此为止了。 摸了一下茶碗,却又快速的缩回手,李贤道:“话说到这里,两位大概知道本王的意思了吧。” “这....” 张文瓘和郝处俊对视一眼,再想想他们提出的问题,顿时惊呆了。 却是不用多说了,因为再往下,谁都知道怎么回事了。 高句丽遗民确实难缠,但难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太能抱团了。 一个高句丽人没什么,两个也没什么,可是一个高句丽的族群,就麻烦了。因为他们可以自行婚配,并且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