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的,靠空白部分形成字形。 而阳版印刷,则是在木板上凋刻出立体的字来,这样,印出来的才跟正常的印刷差不多。 正因为如此,凋版印刷费时费力,朝廷的公文印刷,就把工匠占的差不多了,所以好多人宁可抄录,也不排队等候印刷。 写书的人多了,但是能得到皇帝准许印刷阳版的,实在是少数。这也就是郝处俊,换个人没准儿还得不到这样的机会呢。 “郝甑山的书,自然是字字珠玑,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印刷出来?千万记得惠赠东宫一套,孤一定仔细拜读。” 郝处俊拱手道:“老臣不过是占了官职和天子近臣的便宜而已,所着书卷,不过尔尔,不过殿下既然想要,老臣一定送去东宫,还望殿下多加指教啊。” 读书人都是这样,好像不谦虚一下,就不是读书人似的。 李贤敢肯定,他的书,肯定一点错儿都挑不出来。这么说,不过是客气客气而已。 结伴着往东宫走,俩人边走边聊,似乎走路都不怎么累了。至于家里的马车,郝处俊早就忘记了。 “听闻殿下自小就很喜欢读《汉书》,不知道殿下可否有兴趣重新注释一遍《汉书》?” 注释《汉书》? 李贤只是愣了一下,就笑了。唐朝盛行编篡书籍、注释书籍,说白了,就是重新编排一下前人的书籍,或把几本类似的书籍,合成一本;当然,还有重新注释一本书的。 贞观以后,这种潮流愈演愈烈,以至朝廷都不得不支持这种行为,专门派遣合适的官吏,参与其中。而朝廷参与了的编篡,就称之为官修。 这种行为....怎么说呢,颇有一点儿没事儿找事儿的味道。如果说这件事一开始还是一些人为了更正错误,正本清源的话,当变成潮流以后,大家混的就是名声了。因为,史书也是有人编篡的,而谁参与了一本书的注释,参与了编篡,都会被史学家记录,这是最简单的史上留名的方式。 不过....注释《汉书》? 似乎可行啊。 当太子的总要显示一下自己对学问的喜欢,只是蹲在东宫,也只有近处的一些人知道。而想要高调的宣布这件事,还有什么是比紧跟潮流注释一本书来得快的? 情不自禁的点点头,李贤道:“确实,《汉书》自从问世以来,先人注解颇多,但是好多都掺杂了一家之言,算不得数,孤既然喜欢这本书,就应当将它的注解,重新更正一遍才是。” 说完,李贤看向郝处俊,立刻就笑了:“郝甑山,不知您是否有时间,参与其中?” 郝处俊也很喜欢汉书,如果他也参与其中,肯定事半功倍。 李贤本以为郝处俊会立刻答应,谁知道他却摇了摇头说:“中书事务繁忙,老臣恐怕无暇参与其中,不过殿下想要注释,定然能招来大量学者追随,不缺老夫这一个吧,哈哈。” 不缺? 李贤狐疑地看向打哈哈的郝处俊,这家伙绝对是心动了,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却不愿意参加,或者说,不愿意暂时搁置自己的官职。 难道说这家伙害怕自己被人顶替? 不可能啊,要知道,这家伙的品性,可是经过武则天评定的。历史上武则天曾经想要对付郝处俊,谁知道一点瑕疵都找不到,只能动用强权给他降职,却没法更进一步的处罚。 以武则天手下酷吏的能力,尚且拿他没辙,这样毫无瑕疵的人,怎么可能会这么贪恋权力? 见李荇和几个宦官跟随在后面,李贤毫不犹豫的挥挥手,将他们赶走。 直到俩人身边空无一人以后,李贤才稍微停顿一步,跟郝处俊并行,靠近他低声问道:“郝甑山为何拒绝?可是朝中有什么危险,您不想暂离职位?” 见太子殿下竟然如此询问,郝处俊长舒一口气,看了看左右,才稍稍靠近一些,低声道:“太子殿下,您记住,眼下朝中重臣的位置,有的是人惦记。若是您的下属顶替老夫,哪怕叫老夫直接告老也没问题。只是,眼下....” 回头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大明宫,郝处俊就闭上了嘴,不继续往下说了。 李贤何等的聪明,见他这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就知道里面有故事。 至于能让他如此忌惮的,恐怕.... 就只有天后了吧! 回想一下历史上武则天称帝的过程,李贤就知道郝处俊在害怕什么了。 这也就是自己穿越来到了大唐,否则,太子李弘嗝儿掉以后,李治的病情更加严重,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李治并没有想着立自己为太子,而是先打算禅位给武则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