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 / 2)



商品琳琅满目,一些不怎么了解户外用品的志愿者,瞬间就被打开新世界了,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大商场里摆放出来的商品不多,每个种类大约给出3到4个样板,其余都完好无损地存放在仓库里面。

因此,志愿者组长只安排了十来个人打包装,其他人就去仓库里面搬货。

到了晚上,宋方圆翻看着物资运送的进度,发现任务超额完成了,预计两天时间才能清空附近的几条街道,如今却仅仅一天就能完成了。

他心情有些激动地把情况汇报上去,并表示明天可以离开青山市,去周边城市展开物资运送的任务。

不仅宋方圆这个连队,其他连队也一样,有了志愿者的加入后,转移物资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目前,机场、火车站和高铁站里都挤满了急需转移的物资,肉眼可见“志愿者”的这股助力有多强大。

留守在会议室里的徐振南,看完基层传上来的反馈后,心里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连忙让负责征召志愿者的官员,要增多一些志愿者。

与此同时,首都那边的钦承华连续召开了几次秘密会议,商讨该如何安置几千万的西森省居民。

一部分人认为把所有居民打散,安置到其他的省份,另一部分人则持反对意见,一是会拉高其他省份的房价和物价,二是天灾并不只发生在西森省。

其中,持反对意见的人之一,便是首都研究院的院长胡志广。

他以推测的口吻说道:“按照地球意识水蓝星的说法,发生在西森省的大地震,只是降临的天灾之一,之后还会发生其他的天灾。”

“如今即便是把西森省打散了安置到其他省份,那之后呢?等到其他省份也发生天灾的时候,群众又要转移去哪里?”

“频繁地转移群众,劳民伤财,所以,我认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是群体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

坐在主位的钦承华,闻言侧目看向胡志广,“胡院长,你认为把群众转移到哪里比较合适呢?”

胡志广闭眼深吸一口气,吐出两个字,“北上。”

此话一出,会议的气氛都安静下来,有些官员低头思考,有些官员则是皱眉摇头,谁都没有开口说话。

钦承华抬头看向对面墙壁上挂着的地绕全国地图,在西森省的北面,是世界著名的珈蓝大戈壁滩,尘土飞扬,没有水源、土壤沙化严重,无法种植任何作物。

“胡院长,我想听听你说‘北上’的观点。”

胡志广拿出一份报告,“这是我重复看了几百遍水蓝星的两段录像后,通过推测得出来的分析报告。”

钦承华接过报告书,仔细地翻阅一遍后,合上报告,果断地做出决定,“安排西森省的居民北上。”

其他没有看到报告内容的官员,心里不免有些好奇那上面写了什么,但面上,谁都没有开口询问。

既然钦承华做出决定了,那他们照办就是。

当天晚上,徐振南就收到了“关于转移安置西森省群众”的方案书。

当他得知不是把群众打散加入其它省份时,心里不免松了一口气,但当他看见要“北上”的时候,下意识皱起眉心。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首都那边会作出“北上”的决定,但他仔细考虑了一番,确实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

地绕国土的面积虽然是世界最大,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居住。

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已经开发成城市、小镇、乡村了。

剩下的那些地方,要么是海拔特别高的冰原;要么是气候闷热,蛇虫鼠蚁特别多的热带雨林;要么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滩等等。

比起冰原、热带雨林、沼泽地和大沙漠,戈壁滩倒是成了唯一没得选的选择了。

徐振南紧急召开会议,把“北上”的决定告知了机构里的所有官员和工作人员。

女副省长杨惠蓁得知要“北上”后,语气沉重地说道:“不接受和反对的群众可能会带来舆论上的压力。”

徐振南点头,表示他也考虑到这点,所以才在看完方案书后,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因为并不是所有群众都能接受“北上”的这个安排。

他指出:“方案书里给出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让愿意‘北上’的群众,安排‘北上’,一个是让不愿意‘北上’的群众,安排去其他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