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未雨绸缪,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1 / 2)

国外的ICU建设起源不太清楚,国内最早的ICU建设就是麻醉医生牵头。 说到这事,还得先介绍一下急诊科。 以前的国内医院并没有急诊科,属于后来为了抢救急症病人应运而生的一个科室。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学科定义,最终与它的名字相符,一切急症病人皆可挂急诊科的号。 而且急诊科不能拒诊。 还有,专科门诊晚上是不看病的。 急诊二十四小时有医生值班,任何时候到医院挂急诊,都要求有医生接诊。 有了这两条金标准后,急诊科后来又增加了一些特权。 比如一位车祸病人送过来后,没有家属。一时间没办法联系到家属或者是病人的直系亲属。病人生命垂危,按医院的规矩,得有家属签字、交费,才给治疗。 急诊科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多了一条特权,上班时间,没家属签字,直接找医务科,然后由急诊科的科主任代签字。 没人交费,但是不马上安排手术或者抢救,病人立刻就会死。 好办! 办欠费,先治着。 哪怕是到了今天,医院烂账最多的科室,急诊科仍然是第一名。 除了这些特权,急诊做检查,一般都会写上加急。 很多可以不排队,优先做。 专科想要住院,你必须得等到床位出来,才有可能把你收治进去。 急诊没那么多讲究,实在不行,观察室躺着也是可以的。 反正你们医生总不可能看着病人死在医院吧? 有了诸多便利和特权后,病人对急诊科的服务那是超级喜欢。cascoo.net 于是,急诊科成了全医院最繁忙的一个科室。 各大专科室的科主任、专家,大小医生,护士,看到病人全跑急诊科去了,自然不答应。 于是先天不足的急诊科变成了一個导诊中转站。 只处理急症、危重症病人,而且只进行初步处理,等到病人的情况稳定后,导诊到相应的专科继续接受治疗。 如此一来,专科科室心里安稳了。 相当于多了一个打杂的帮工,可以对病人进行初期分筛、处理。 送到专科治疗时,专科的医护们按步就班慢慢来就行了。 专科发现小日子比起没有急诊科的时候舒服多了。 关键收入并没有减少。 因为急诊科只是对病人做初期治疗,用药、手术、住院这些医疗费的大头,急诊几乎捞不到一成。 但是急诊科干的活,比任何一个专科都要更多。 还得时刻承受病人、家属的各种谩骂,甚至殴打。 急诊科的工作又累又危险,收入还低。 所以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劝人进急诊科,小心天打雷劈。 久而久之,也就没几个医生愿意真的长期呆在急诊科工作了。特别是那些有实力的医生,一个个历练出来后,跳槽到权重科室,吃香喝辣,地位还高。 留不住精英级的医生,必然导致急诊科的抢救水平很差劲。 怎么办呢? 后来出现了重症医学科。 急诊科接诊的一些危重症患者,搞不定时,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出手为患者保命。 论生命支撑、生命监护,麻醉科的医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这也是国内早期的重症医学科,骨干医生基本都是麻醉医生。 再后来,内科的营养支撑融入重症医学科,与麻醉医的各项生命支撑双剑合璧。这就相当完美了。 渐渐的,一些重症病人住进ICU,不再是活着进去,死的抬出来。 活着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渐渐增多。 发展到如今,重症医学科已经吸纳了医技科的检查、内科的营养支撑、麻醉科的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撑、外科的手术支持。比如有创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挂尿袋等等。 可以说,现在的重症医学科代表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 从各科室抽调精英医护,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与生命支持,以及各种治疗。 不过再怎么发展,麻醉科的医生占据了先发优势,目前在重症医学科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 “原来石医生以前是麻醉医生,沉默寡言也就能够理解了。您说与麻醉科相比,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是不是更好?” 周灿很好奇,到底哪个科室更好?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这两个科室都显 。得相对神秘。 收入、发展前途,知之甚少。 “各有各的好吧!石医生转型到重症医学科,应该属于转型非常成功。他以前在麻醉科虽然也升到了主治级别,跳槽到重症医学科后,职称不变。但是他今年很可能评上副高职称,如果仍然从事麻醉工作,不一定评得上。” 评副高职称是很多主治医生的一个坎。 至少一个省级以上的课题,三篇核心期刊水准的论文就足以卡死很多人了。 至于副高职称的笔试考试,那只是最容易的第一个小关卡。 石医生的年龄应该是39到40岁左右。 一些天赋好,基础好,运气好的医生,可能38岁就能评上副高职称。但是终究只有那么极少的一小撮。 很多人,45岁前能评上副高职称就已经谢天谢地。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运气好呢? 因为选课题研究时,如果能抱住某位大佬的大粗腿,参加一个不错的课题,或者分给你一个较普通的课题给你主持。 这些好事都需要运气和人品才能得到。 石医生能在40岁评上副高,而且是在图雅这种竞争无比激烈的大医院,绝对属于非常成功的转型。 周灿费力的打听这件事情,就是为了以后评职称做准备。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他的学历低是个硬伤。越往高处爬,这个硬伤越明显。 尽管以他现在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