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开工!(1 / 2)

满级考古大师 顾屈 1295 字 2023-02-20

美美的吃了一顿开工宴后。 翌日,社科院考古所的大部队,就准备进行抢救发掘了。 他们所住的流动板房,离着施工现场非常的近,就在施工区域的最边缘。 早上八点多,陈翰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一月底的湖北,温度甚至低于零下。 哪怕有一个小太阳对着自己吹,但是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后,陈翰也还是忍不住的打寒颤。 比起北方那种直白的干冷,两湖地区这种零下1-5度左右的阴冷,更加折磨人。 晚上睡觉的时候,上半截被小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暖的,下半截却冰冰凉,还带着潮湿感,怎么都捂不热,简直就像是冰火两重天。 拍拍脸强迫自己清醒起来后,陈翰翻身下床,穿上衣服就走到了庄云鹏的床边。 “庄师兄,起床上工啦!” 拍了拍庄云鹏的被子,将他从梦中叫醒后,陈翰就又走到墙角,抱起了一个洗脸盆,打开门走出了流动板房。 迎面而来的刺骨冷风,立马就给了陈翰一击重击,很少说脏话的他,都难得爆了一句粗口。 “妈的,好冷!” 湖北湖南这种夹杂在南北方中间的地方,气候兼具了南北方的特点。 如果说南方的冬天是魔法攻击,北方的冬天是物理攻击。 那湖北的冬天就是双穿透!! 但是再冷也得适应,发掘项目可不会根据天气来安排,更不可能按季节出现。 抱着洗脸盆,陈翰连忙走进热水房,接上一盆热水后,就在门外的盥洗台上洗漱了起来。 来来往往的,不断也有其他同事们抱着洗脸盆来接热水洗漱。 颇有一些大学宿舍的生活气息。 流动板房也就这个条件了,想要洗漱或者洗澡之类的,都要到专门的公共洗浴室进行,独立卫浴啥的是别想了。 简单的洗漱一番后,陈翰也差不多适应了寒冷,到食堂区拿了几个包子油条后,就拎在手上,一边吃,一边往发掘现场走去。 文峰塔社区这片的老房子,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了。 也是因为都成为了老破旧,这才会被政府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全部拆迁重建。 文峰塔墓地,就是施工单位在修建“文峰塔还建小区”时发现的。 当时工地上机械施工时,一条墓道直接被挖出来了。 也是因为这条墓道的出现,才使得工程暂停,当地考古所介入,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考古调查钻探。 这一勘探,一下子就在已经被拆迁的原“文峰塔社区”的位置上,发现了几十座年代不一的墓葬。 最先被发现的就是施工现场被挖出来的三座墓。 分别是两座东周墓,一座明代小型砖室墓。 编号分别是M1、M2、M3。 这块新确定的文峰塔墓地,是随州既水东岸义地岗墓群的一部分。 义地岗墓群早在九十年代就被勘探发现了,但是文峰塔这片在之前却没有被当地文物局注意到。 毕竟之前这片地方都盖满了房子,考古队也不可能对地底进行勘探工作。 不过,擂鼓墩曾侯乙墓离着这里只有5100米远。 上个月发现的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也在文峰塔墓地东北方向9100米的位置。 可以说这几片墓葬群互相之间都是有关联性的。 而且规格又都很大。 所以哪怕还没开始进行正式挖掘,不管是市里还是省里的领导,都猜测这两处墓地肯定也和曾国有关。 孔建文私下也和大家说过,他也猜测这片墓地应该是曾国的高级贵族墓葬群,有可能是国君级别的! ...... 流动板房离着发现的M1号墓,连一公里都没有,不过五六分钟,陈翰就走到了发掘现场。 此时,已经有一批社科院的同事们,正在画探方、捋地层、测量绘图。 在很多大众眼里,考古就是把土挖开,再将文物拿出来就行了。 顶多就是在取文物的时候认真仔细一点,用一用刷子和竹签清理清理土。 看起来好像谁都能干似的。 但是实际上“刨开土,把东西拿出来”这是盗墓贼的行为。 考古发掘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做非常多前期工作,并且在发掘过程中也非常麻烦。 在纪录片里出现的文物提取,可能一共就十几秒,所以在观众眼里,就是一个人伸手将文物从泥土里拿出来了。 但是实际上在提取之前,要做无数论证、准备、观察,确保提取的过程不会导致文物被二次破坏。 可能需要数天的准备,耗费十几个小时论证研究,最终才能提取文物。 而且一些极端的文物,比如丝织品、混合在泥土里的竹简,那都不是田野考古工作者说提取就能提取的。 甚至碰都不敢碰, 需要专门请一些技术人员,比如荆州文保中心的专业修复师,飞到考古现场来亲自提取。 一些重要的墓葬,可能挖出来的土都要来来回回筛好几遍! 还得是人工筛! 一直筛到土都只有砂砾那么大,确定没有漏掉任何文物,才算是完成发掘。 因为一些小件的文物,或者文物碎片,只有一两厘米大小都是常有的事,如果漏了就太可惜了。 凤凰山168号墓的棺椁,大件文物提取只用了十几天。 但是后续对棺内沉积物的筛查,足足花费了两个半月。 考古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工作。 所以哪怕是很赶时间的抢救性发掘,哪怕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家都放弃了春节假期,赶来开工。 但是也没有一开工就直接挖墓室了。 而是按照流程,一点一点的进行测绘,开探方。 估摸着,光是测绘和开探方,都需要花费几天时间。 不过这也不代表陈翰就啥都看不到了。 因为这次文峰塔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