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七,春子带来了武成关的守军,白林城的知府接到消息亲自带领官员前往齐家镇,当一车车的粮食从紫云山上运送下来,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这粮食的储量早超过了府仓的粮食。 知府大人虽想要拦截一二,留些应对灾民,但武成关的军将却不是那般好说话,直言上面有令,此粮乃军粮,谁人不可擅动。 紫云山的粮食足足搬了五天五夜,召集了大批的灾民行动,灾民见着如此多的粮食,自然想起了最近的流言,自有人向军伍之人打听征兵一事,知道却有此事。当初喜娘放出消息,便是要让灾民想到此谋生之路,当然官府封堵消息,不过也是怕灾民集聚三关,造成混乱,如今有粮食,自是不怕,还能缓解三关战事人员的损伤。 白林城内,喜娘得了春子回来的消息,便放下心来,至于粮食的事情,自没有再管。等军粮完全运走之后,齐修远便来宅子,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喜娘方才给他解惑,齐修远听喜娘所言,只是自叹不如,当初他且以为喜娘囤积如此多的粮食是为了在灾后发一笔横财,他那岳兄还曾给他出过主意,想要暗中谋了那批粮食,如今看着是自己心胸太过狭隘。 齐家根基在西北,又背靠紫云山,便是三关被破,他们依旧可以隐居山中,所以自没有搬离白林城的打算。 齐修远走后,汪嬷嬷进来回报说道:“姑娘,东西已经送到梁州城林老板那,林老板亲自接的手,且把姑娘的话带到。” “希望此举有用,西北之势颓然,虽如今军有粮食,但不妨碍那些蛀虫侵吞军粮,此举也是无奈,只是不知我这青荀老人的名头能有几分影响力。” 汪嬷嬷回道:“姑娘且瞒得紧,老身且知道姑娘便是青荀老人,早知道那些子话本皆出自姑娘之手,倒是能省下不少银子。” 见喜娘并无玩笑之意,汪嬷嬷当说道:“姑娘安心,如今能做的姑娘都做了,姑娘将几万担粮食捐给军中,此举大义,便是世家大族也无此等气魄,西北军户、百姓怕是都会念着姑娘的大恩。” 喜娘说道:“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不过是疏财消灾,那些人且是拿身家性命在保卫大康家园,区区一些粮食何足挂齿。” 两人正说着话,木槿儿带着朱世韵来了宅子,喜娘见着,说道:“前几日不是让你安心在王府待着,怎么出来了?” “姑娘办了这么件大事,妾身哪里还坐得住,王府里两房皆是去了消息给京城,我这不来问问,此事姑娘可跟王爷通了消息?” 喜娘却是没想这么多,说道:“总会有人给京城去信,想来此时怕是朝廷已经得了消息。” 正如喜娘所料,三关镇守及白林城知府皆将此事上表,消息很快便到了京城,朝堂之上得知此等消息,俱是感叹西北民风淳朴,后知喜娘乃梁王妃义女,甚至有人给喜娘请封县主,另请朝廷追封其生父母。 梁王爷得知喜娘此举,与朱寒江二人皆是感叹小看了当日女子,梁王妃得知此事亦是带头捐赠钱粮,至于请封县主之事,梁王爷并没有插手。 后宫之中,春溪自入宫以后,虽有颜色,却不争不抢,有伯爵府杨家依仗,倒也没人为难,如今已是升为才人,皇帝听闻喜娘故事,知道其与喜娘有瓜葛,便得了皇上召见,皇帝问及喜娘生平和请封一事,春溪自是知道喜娘为人,这县主名头怕并不在乎,所以并没有多言。 皇帝瞧着眼前清净之人,越发喜爱,在这后宫之中,多少人为了争前程,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杨才人能保持本心,已是万般值得珍惜。 请封之事定下,喜娘被封晋宁县主,此举也是为了让西北地方商户、世家能够学其大义之举,而西北有了军给,大军自也开拔驰援西北,一并将圣旨带去。 而此时,西北八城刮起了一阵名族觉醒之风! 当日,喜娘以青荀老人之名义将诤诤之言写于书中,由汉府书坊刊印,派发至各城,众人一开始听闻青荀老人新书,皆以为是画本故事,却不料书中之言,读之令人振聋发聩,久久难言。 喜娘本意是想依仗青荀老人之名义,将西北颓势告于天下,令西北八城读书人觉醒,家国之大义,民族之大情怀,团结西北民众,共同抵御关外戎族。 却不料此举搅动了西北文坛,无论是贫寒读书人,还是世家子弟,又或是才子佳人,青楼歌妓,心中皆生了几分大义。加上前有喜娘捐粮万担,喜娘又让木槿儿联合西北商户筹集银粮,此举大大刺激了众人,古之士农工商,商人地位低微,且能为了国家,捐献银粮,他们无所作为,实在难堪读书人的脸面。 如此,西北八城掀起了文化舆论之运动,学子们集结,在大街之上振臂高呼,爱国诗文传唱大街小巷,致使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农耕舍人,连那灾民皆高举灭戎之旗帜,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