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1 / 2)

兴汉室 武陵年少时 1110 字 2023-02-19

“幸联戚畹之贵,秉旄继世,抑造物之报,啬此而丰彼欤?”————————【宋史·列传第十六】 董承等人甫一入城,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安排了上好的屋舍、歌姬招待。 负责接待的侍中杨琦等人不矜世家身份,亲自劝酒讨好,张济这几日提心吊胆,唯恐遭到朝廷报复,在军中哪里顾得上尽情享受,很快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唯有董承城府深沉,刻意保留了一丝清醒,他倒是不怕酒水中有毒,毕竟他与张济放眼叛军之中不过是个小人物,犯不着让朝廷如此大动干戈。 事出反常必有妖,见杨琦迟迟不提去见王允的尸首,董承心里越发起疑了。他倒是也沉稳,知道静观其变,想看看朝廷接下来想玩什么把戏。 很快,待张济还在沉迷酒色与吹捧的时候,一个小厮悄悄将董承请到了一处偏僻的屋舍。 一个董承从未见过的老者头戴梁冠,身披纱袍,端坐在主位,就连脾性耿介的议郎种邵此时也温顺的坐于下首。 “将军有所不知,此人正是天子生母的兄长,朝廷的北军中候。”种邵在一旁介绍道。 见种邵的脾气浑然不似在叛军之中的那样暴躁,让董承心里更是惊疑不定,通过介绍他已经认出了眼前这人的身份。 皇帝的舅父王斌,当初奉诏来京后不过是个奉车都尉,没想到董卓一死,其人立即就翻身做了北军中候,看上去还很受信赖?可是朝中大臣不都是很反感外戚掌权的么?马日磾为什么要特意将王斌安排到北军中候这样重要的位置上去? 不待董卓多想,王斌却已温和的跟董承打起了招呼,他为人和气,从不摆外戚的架子,在朝中大臣心中很有好感。 此时与董承说话也很有分寸,也不说如今的战事,轻轻绕开双方敌对的身份。单就与董承说些家常闲话,董承知道对方是有的放矢,也不急,乐得跟对方说些有的没的。 到底是王斌沉不住气,他轻轻咳嗽了几声,突然叹道:“君上襁褓失恃,年幼失怙,自登基以来,又遭逢大乱,实在是苦难多磨。” 董承不明白王斌的意思,只得顺着他的话接道:“是,古来贤明之君多遭险阻,晋公有流离各国之厄、越王有卧薪尝胆之苦,但他们最后都成就霸业。国家虽然饱受磨难,也可说是天将降大任。” “说的是啊。”王斌显然很喜欢董承的这番比喻和说辞,赞同道:“我等身为朝廷臣子,深受国家信重,岂能不尽心竭力,为其效命?君上当年失恃,若无董太皇太后尽心抚养,君上何至有今日?老夫虽为君上母族,未能在君上幼时多加照顾,实在惭愧。君上是家姊遗孤,董将军又是太皇太后内侄,于情于理,还请受我王氏一拜。” 董太皇太后是孝灵皇帝生母,今上刚出生时其母王美人便被当时的皇后何氏害死,为了保护刚出生的幼子,孝灵皇帝特意让当时的太后董氏抚养长大。 董太后不仅对皇帝悉心照料,将其拉扯长大,更有意为其争取太子之位。抛开个人私利不讲,董氏对当今皇帝可以说是恩重如山,皇帝长大后也将董氏视为自己的外家,等同于母族王氏。 在董卓干政时,董太皇太后早已死于跟何氏之间的斗争,为了获得专权朝廷的合法性,董卓假托自己是董氏族人,对董太皇太后的亲族大肆封赏,其中就有董承得以掌兵,随牛辅坐镇一方。 但这些事都伴随着的董卓亡故而烟消云散,朝中谁还会去认董承是皇帝的外家?就连王允也一棍子打死,有意将董卓一并归入道凉州将校中去,不许这个外戚露头。 谁知道被王斌此刻再度提了起来,虽然嘴上说是为了报答当年董氏的养育之恩、又惭愧于王氏不能在当时襄助皇帝,其实还不是为了拉拢他?可是眼下朝中不是马日磾与赵谦两人掌权么?王斌有意提及自己的外戚身份又是什么意思? 由于不明情况,董承还以为朝中关系错综复杂,他一时惊诧,竟忘记了回避的动作,生生受了王斌这一拜。等回过神来,董承连忙摆手说道:“我无德无能,岂敢当此大礼!” “太皇太后抚养陛下长大,可谓是有功于国。”一旁的种邵插话道:“如今董氏在朝中只剩下将军一人,国家今后必然倾力报答,现在这不过是王公个人的致谢,将军有何担不得?” “这……如今国家经事不多,年纪还小,这报答一事。”董承故作犹疑,看了眼种邵,试探道:“太尉马公与司徒赵公难道就不会有意见吗?” “将军有所不知,如今是君上亲政,大权皆在君上手中,恩赏后族,本是历代传下的规矩,太尉等人又怎么会有意见?”王斌笑呵呵的说道:“别说是此事,就连当初允准赦免城外众人的提议,都是君上所做的决定。不然将军以为王司徒何以倒得那么快?朝局几经跌宕,何以安稳如山?” 董承想起了当日临危不惧的站在城头观战的年轻人,想到马日磾经学传家,总不至于胁迫皇帝登城鼓舞士气,除此之外,那就只有一个解释,皇帝是自愿登上城墙的。 能有如此胆量和气魄登上凶险万分的城墙,这样的皇帝确实符合王斌口中的谋略深远,胸怀锦绣的形象。想到如今朝中并不是马日磾等人执政,而是背后的皇帝掌权,董承心里突然炙热了起来。 且看王斌才能不过中上之姿,不会领兵,未临军阵,仅仅因为是皇帝的母族便爬到了北军中候的位置。而自己征战多年,论才能绝不逊于王斌,又是对皇帝有过大恩的董氏后人,怎么就不能坐上更高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