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交流(1 / 2)

“周至同学,你给我们详细讲讲”刘副校长刚刚一直在做着笔记,这个答案简直匪夷所思,立刻急切地问道。

“这个典故出自宋代陈鹄的笔记著作耆旧续闻,名为东坡日课。”

“苏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候,因为一句诗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认识了当地一个文人,叫朱司农。”

“一日朱司农拜访苏东坡,苏东坡过了很久才出来,惭愧道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

“司农问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

“东坡对云钞汉书。”

“司农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

“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司农离席, 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

“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司农视之, 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汉书一共七十四万字,苏东坡最后凝练出的思维导图,一个字能够敷衍数百言,我们就算五百吧,苏东坡用了不到一千五百个字,在脑海中建立起可视化的汉书图形知识体系,将之完全掌握,而且能够在这些字的提醒下,将之七十四万字的汉书记忆完整,达到无一字差缺的程度。”

“经过计算,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威力可观, 于是受东坡日课的启发,采用他的思路, 试着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一些帮助记忆的工具。”

“最后发现语文的思维导图和苏东坡的原创比较接近,而其余各学科,在大家相互启发研究下,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所有人都震惊了。

当这些东西传到省里的时候,省教委找了几个重点中学和师大的教授们来分析,发现具有很高的价值。

然后大家找寻相关方面的材料,发现这东西在国内压根就是空白,而在国外,相关研究也就刚刚展开几年。

不列颠头脑基金会的总裁,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的会员东尼博赞,现在还没有被称为“大脑先生”,如今只有一个和周至这套东西相似的概念“the d a”。

为何一个地处中国内陆,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夹川,会出现这么个先进到家的东西,专家们都摸不着头脑,怀着最大的欣喜和好奇,省教委才组织了这次夹川之行。

结果发明者竟然是一个高一的学生,然后这个高一的学生说, 是受到千年以前大文豪苏东坡的启发

苏东坡的这套做法,的确就是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 你甚至都不能说他原始,只能说他天才。

周至语文学科思维导图上的那些主题,最少都得一段话,而苏东坡能够仅用一个字,就能点亮脑海中的相关记忆区域,而且做到一字不差

这是两种天才的能力,一是设计能力,二是应用能力,而且这两种能力,苏东坡都是巅峰级的惊才绝艳

再一想也就释然了,特么苏东坡都不算天才的话,华夏几千年来,谁还敢称天才

所有人心里都是相同的反应,看着眼前妖孽的震惊心态也渐渐缓和了下来。

哦原来这方法是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啊,那就不奇怪了

但是眼前这个也该算作妖孽,能够从浩渺如烟海的前人资料中找到“东坡日课”这一条,而且能够发现其价值,能够顺着思路整出这么一套东西来,连理论带实践

就算不是原创者,那起码也是个奇才。

退一千退一万,如今的中学生里,知道耆旧续闻,知道东坡日课,甚至再退一步,知道汉书有七十四万字的,全国能找出几个来

刘副校长对大人们笑道“想不到啊,我们和师大的专家们,都错了。”

“来之前,我们都认为这套东西,最起码也得是一个天才的理科生,凭借其卓越的逻辑思维,才能搞出来的东西。”

“没想到竟然是一个文科的高手,从古籍当中发现,并且拓展出来的。”

“周至同学,你很了不起啊。”

干娘看着老老实实站着的周至,突然跟他挤了挤眼。

周至立刻心领神会“谢谢刘老师夸奖,但这句话我却不敢领,因为这里边除了唐副县长,赵校长的亲切关怀,高一几位班主任的鼓励指导,还有各班同学们的群策群力,也有蜀川省四中,七中,还有九中的一份大力支持。”

说完周至对刘副校长和王组长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

干娘微微一笑,轻轻向周至点了下头。

刘副校长和王组长都给整得面面相觑“赵校长,这是怎么说”

赵校长说道“今年寒假”

周至立刻抢答“今年寒假,赵校长给我们学校弄来了一套丰富的资料,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