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权才是道理(1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330 字 2023-02-20

“西南之事、眼下叛军蜷缩贵南深山之中,我大明有正兵十一万,辅兵五万,合计十六万大军。” “叛军之兵力,正辅兵相加,也不过十三万左右。” “以眼下之难点,首要便是叛军妄图在贵南山林之中,与我军纠缠,恐怕会纠缠很长时间。” 乾清殿内,叶向高将西南之事娓娓道来,所惊人的便是小小贵州之地,居然有近三十万兵马在交战。 这样的规模,比起当年平叛杨应龙时,可是大了不少。 若是按照万历年间的标准,眼下便是天启第一大征。 群臣们商议着西南的情况,在叶向高说完之后,杨涟便主动站出来作揖道: “万岁、西南之事不可操之过急,当徐徐图之。” “万岁、杨都给事中所言甚是。”左光斗也站了出来,之后赵南星等人也纷纷力挺。 这种时候,齐楚浙宣昆等五党官员自然也不会催促,毕竟他们也想让奢安之乱再久一点,以此来达到捞功绩的目的。 不过、东林内部始终不是铁盘一块,这不、在众人不开口的时候,忽的有一名东林御史站了出来道: “万岁、臣以为,当速速平叛,随后调兵援辽,以我朝三十万大军,荡平建虏!” “正是!臣赵德明附议!” “臣李……” 东林又开始内乱了,在高攀龙被踢出廷议后,并不代表东林嘴炮死绝了,相反他们又旺盛了起来。 尽管他们内部的杨涟、刘一燝等人都觉得要徐徐图之,但他们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说白了、主战者能获取不少民心。 百姓都是盲从的,尤其是汉人王朝的百姓,其骄傲之心简直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想象。 即便是百姓被奴役的清王朝,一轮到战事需要讨论的时候,也是一群骄傲自满的人叫嚣着主战。 他们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主战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气势不能输,名声不能落。 这样的主战党,让朱由校看了皱眉,毕竟他从自家弟弟那里听了不少对西南战事的看法,知道西南不比中原和北方,山高林密,根本就无法速速决战。 眼下奢崇明要拖时间,这明显是在诱惑明军走入山中,寻找机会围歼明军。 这种时候不应该主动进攻,而是等待叛军士气降至谷底。 想到这里、朱由校用从朱由检那里听来的话,整理之后才开口道: “叛军占据贵南一府四州二卫之地,这些地方耕地稀少,人丁稀少,所造册之田亩不过二百余万亩。” “以二百余万亩养十三万大军,如何能养活?” “眼下叛军之所以没有出动出击,是因为从各州掠走了钱粮无数,兵部难道连被叛军掠走多少钱粮都还没有算出来吗?” 朱由校的话,从一开始的解释,到反问,再到最后质问兵部,一气呵成。 兵部尚书崔景荣闻言,当即上前一步,行礼汇报道: “叛军大约掠走银钱百万两,粮秣二百三十七万石,牛马六千余头……” 崔景荣的话,是根据户部对地方百姓、府库造册后,大概推断出来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以这两百多万石粮秣来说,叛军最少可以在贵南地区坚持两年以上。 这就代表了明军要在贵州做好和安邦彦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知我朝在贵州之地眼下的粮秣银钱是多少?”朱由校询问着,而户部尚书汪应蛟闻言,便回奏道; “贵州境内军粮不足四十二万石,银两十三万两。” “幸得前些日子万岁发内帑银百万两支援,加上五省巡抚徐可求调度得当,筹措了一百二十六万石军粮支援贵州。” 汪应蛟所说的,是前些日子朱由检以自家皇兄名义调拨的银两,而朱由校自然也知道。 他听到这里的时候,看了一眼朱由检,却发现自家弟弟正老神在在的眼观鼻,鼻观心。 对此他倒是没说什么,只是继续开口道: “齐王,依你之见,眼下该如何?” 来了…… 当众臣听到皇帝询问齐王,便知道这是要对西南总结了。 以往每次兵马调动,都是以皇帝询问齐王的意见而定下的,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朱由检身上,对此,他顶着如芒刺背的目光,作揖回应道: “臣弟以为,眼下当在贵州之地募兵,先让各部恢复兵力,再试探性的围剿叛军。” “募兵?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是啊、而且募兵的银两也是一个问题” “唉……五省之地因为筹措的事情,已经入不敷出了,怕是眼下已经银粮枯竭了……” 朱由检一开口、瞬间群臣们就开始议论了起来,不过他们说的也是事实。 眼下大明正辅兵在贵州之地已经十六万,再募兵,恐怕要突破二十万兵马。 不过对于这些话,朱由检全当时牢骚,继续开口道: “眼下、五省之兵马,如孙传庭、洪承畴、吴阿衡、杨文岳、杜文焕、乃至朱燮元和孙传庭、胡应台等诸部皆折损了三成乃至过半的兵马。” “眼下的局势,不过是我军总数大于叛军罢了,实际上精锐已经消耗殆尽。” “臣弟请万岁允许诸部在贵州募兵,并发饷银、甲胃……” 当事情谈到银子上,众人便都嘘声了,因为他们都知道朝廷眼下并不富裕。 去岁勉强渡过了没有欠饷的一年,但代价就是国库枯竭。 朱由校见群臣嘘声的模样,便看向叶向高道: “叶阁老,眼下国库还有多少钱粮?” “额……”叶向高也有点窘迫,当即作揖回应道: “太仓有米四百二十一万石,麦一百二十二万石,现银八十二万四千六百两,南京粮库有粮一百二十万石。” “工部节慎库有银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