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权才是道理(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330 字 2023-02-20

万两,太仆寺有三十五万两,光禄寺有银三十二万两。” “合计之下,有银二百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两,米麦六百六十三万石。” 叶向高一开口,当即众人心里就凉了半截。 这才刚渡过今年的正月,二千六百万石田赋和五百多万两加派银、三百多万两赋税就剩这么点了? 众人的疑问,由汪应蛟前来解答: “万岁、去岁秋税运抵后,各镇兵马调粮不少,加上西北四镇的欠饷,甲胃,百官的俸禄,便花了不少银子。” “加上淮北大饥后续赈灾,黄河决堤后续赈灾,能有眼下的局面,已经十分不易了。” 九月到现在不过五个多月,大明的国库已经被掏空了三分之二,这还是御马监一直在支持,分担了九边之中,四镇兵马钱粮的结果。 如果没有御马监的分担压力,恐怕今年还要欠饷,并且高达七八百万两。 不过对此、除了掌握户部的汪应蛟和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都觉得御马监没做什么好事。 “万岁,臣弟建议调南京一百二十万石粮支援朱燮元,再调太仆寺、光禄寺、节慎库等一百二十九万两,由豹韬卫押运前往贵州。” “另外还可以留豹韬卫归孙应元节制,征讨叛军。” “此外、御马监可以再出一百万两银子,押运南下。” 朱由检突然开口,本来让众人皱眉,但是当他们听到御马监可以出银一百万两后,便不再言语了。 朱由校见到自己弟弟才出银没多久,又要出银一百万两,顿时肉痛道: “御马监还要承担上直、山西等地兵马钱粮,出银这么多,恐怕……” “万岁不用担忧,御马监的钱粮够用。”朱由检回应一声,倒也不是说大话,而是眼下御马监的钱粮确实够用。 辽东贩粮已经开始进入尾声,一笔笔银子运往北直隶,被朱由检一笔笔的花出。 可即便这样,眼下御马监的银库之中还有三百多万两银子。 辽东存粮还有一百五十万石没有贩卖,还有存银一百六十多万两,等沉炼贩卖完所有粮食,便能带所有存银南下去湖广买粮。 由于战局的控制,四川和湖广、江西等地的粮价虽然涨了一些,但毕竟没有太过夸张。 二百多万两银子南下,买回五六百万石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算起来,御马监有五百多万两银子,眼下拿出一百万两并不算难事。 因此、瞧着自家弟弟云澹风轻的表情,朱由校也只能点了点头道: “既然如此、就按齐王所说的,由豹韬卫押运钱粮南下吧。” “万岁圣明……”百官纷纷唱声,而同时朱由校也摆手道: “行了、退下吧。” “臣等告退……”四十余名大臣纷纷退下,最后只有朱由检和曹化淳、朱由校、魏忠贤等人停留在了殿中。 随着大臣纷纷离去,朱由校也走下了高台,叹了一口气道: “国事艰难,弟弟短时间便调银二百五十余万两,加上归入内帑的,恐怕御马监没有多少存银了吧?” “倒也不至于。”朱由检没有说出具体还有多少银子,因为怕自家皇兄脑袋一热,全拿来建造三大殿了,因此说道: “等春雨过后,盐场就可以开始盈利了,想来还是能收获不少的。” “眼下的问题便是,辽东方向,若是不扼制老奴,任其发展下去,恐怕会逐渐的蚕食漠南诸部。” “蚕食漠南?”朱由校微微皱眉道: “那虎兔墩好歹也是鞑靼部首领,麾下有数万铁骑,应该不至于被蚕食吧?” 虎兔墩便是明朝君臣对林丹汗的私下称呼,而朱由校不相信林丹汗会被蚕食也是因为林丹汗过度吹嘘的原因。 要知道,整个漠南之地也不过四五十万蒙古人,而林丹汗并没有让人臣服,便总是打出四十万蒙古人之主的称呼,让人贻笑大方。 实际上他本部也不过十余万人,可拉出作战的男丁不过四五万罢了,若是要求有甲胃的,那更是在两万左右,并且只有一重甲。 如果林丹汗真的有四万铁骑,就不至于被黄台吉打的逃亡青海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只能道:“皇兄别太高看北虏。” “若不是眼下西南有战事,辽东又需要维稳,臣弟早就收复河套了。” “呵呵……那是。”朱由校笑了笑,随后拉着朱由检的手走向了养心殿。 一进入养心殿,朱由检就看到了一艘一尺左右的战舰模型。 朱由校转过身来,为他介绍道:“弟弟,这便是我定下的战船模型,以弟弟的图纸为主,改了改后,将衔接的部分解决了问题。” “船厂的人今日清晨传来消息,确定了基本没有问题。” “眼下只需要积攒建造大船的经验,便可以造出足料的战船了。” 朱由校给朱由检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对此,朱由检也笑道: “如果有了战船,到时候就能去大琉球和辽东护航,将建造三大殿的木料拉来了。” “哈哈……”听到可以拉来不少三大殿的木料,朱由校也高兴的笑了笑。 不过在笑完之后,他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事情,急忙拉住朱由检坐在了主位和次位。 “辽东和西南之事,弟弟是怎么想的?” 朱由校询问了起来,对此,朱由检也早有腹稿,因此说道: “这次运钱粮南下,也就代表朝廷支出了三百五十万两银子。” “这些银子,主要还是交给孙传庭、洪承畴等六人,其次是杜文焕、木增、胡应台等人。” “三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有二百四十万两银子是拨给六人的,以他们的能力,估计年末便能编练出十万兵马。” “届时,叛军必然会在攻势下受挫,连连收缩。” “等收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