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 “砰砰砰——” 天启十年七月初八,伴随着火炮作响,南次亚大陆沉寂三个多月的战火再度被点燃。 三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便是卢象升陆续收复班加罗尔等大小城邦,进一步重创叛军,使得叛军数量骤减至四万,遁入德干高原企图游击。 在进一步压缩叛军生存范围后,卢象升从自己尚存的四万八千多南方平叛军中抽取六营一万八千人北上支援戈达瓦里河防线。 其次,朱由检答应的第二批兵马也在六月中旬,由戚元弼带着十二万移民登陆一片废墟的内洛尔。 在留守了三营兵马的情况下,戚元弼亲自率领七营兵马,合计两万一千人北上支援戈达瓦里河防线。 至七月初一,明军在戈达瓦里河防线数量已经达到九万三千余人,合计三十一营兵力。 刨除他们之外,明军的非战斗减员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人,他们在亚南养病的同时,与抵达亚南的戚元弼换防。 或许因为是北方人的缘故,李自成、李自敬、刘宗敏等一系列将领水土不服,根本无法返回尼德罗防线,只能带着已经病愈的三千兵马在戚元弼麾下做事。 明军兵力增加,算上海军接近十四万兵力,而这样的兵力增加,自然让莫卧儿的德干总督米尔扎感觉压力倍增。 好在五月初奥斯曼帝国的穆拉德四世接受了沙贾汗的邀请,双方成为了短期盟友。 经过一个月的整军,穆拉德四世下令叙利亚、摩苏尔两地的军团入侵萨法维波斯西部,进攻尹拉克地区,妄图攻取巴格达。 得知消息的沙阿(国王)萨非,只能将军队从坎大哈撤走四万,仅留两万人牵制莫卧儿,而莫卧儿的沙贾汗见状,当即也下令,调动六万兵马增援戈达瓦里河防线。 至七月,一场由明莫两个体量最大帝国挑起的战争,进一步蔓延到了中东地区。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可以发现,眼下各个地区都在进行规模不小的战争。 东北亚,明军和金军相互开始调动,双方参战兵力预计将达到三十万以上。 东南亚,洪承畴一直屯兵滇西,规模达到了十万之众,直面的是分散的二十万缅兵,合计参战兵力也在三十万左右。 南亚,明军和莫卧儿军队双方对峙兵力同样达到了三十三万之众。 中东,奥斯曼与萨法维近十二万人在尹拉克地区博弈。 至于欧洲战场更不用说,尽管在大明硝石的加持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取得了波西米亚的胜利,但法国并不能容忍这种结果。 与法国同样想法的,还有荷兰、英国、丹麦三国。 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开始演变为广泛的全欧战争。 法国、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西班牙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和荷兰则是负责伏击西班牙的海上舰队,以此来断绝西班牙向大明购买的硝石输入。 只不过凭借大明的硝石,西班牙成为了欧洲火药产量最多的国家,而火药变多就不用节约打仗。 因此面对四国的攻势,西班牙不仅守住了已经拿下的疆域,甚至隐隐有反攻的态势。 唯一让西班牙感到不安的便是英、荷两国的海上舰队,因此他准备筹建数量更多的船只,以此来保护西班牙和大明的硝石贸易航道。 不得不说,来自大明的“支援”,让西班牙续了一口气,继而扰乱了全局。 西班牙战场上保持胜利,因此也就没有想要在波罗的海组织舰队,而没有组织舰队,北方的瑞典王国就能继续保持对波罗的海的掌控。 因此、瑞典王国没有像历史一样参加反对西班牙的联盟,而精锐的瑞典军队没有加入这次战争,则是让胜利的天平再度倒向了哈布斯堡王朝。 欧洲战场上,反哈布斯堡联盟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的兵力维持在了三十万左右。 这五个战场,几乎都和大明有关,其中三个是大明直接出兵干涉,一个是因为大明和莫卧儿战争而打起来的,最后距离最远的欧洲战场,也有大明的身影。 可以说,亚欧非大陆的各处都燃起了战火,在同一时间,近一百四十万军队在这片广袤的大陆作战。 这种复杂的局势,便是朱由检听了都十分迷湖。 他只想出售硝石赚外汇,结果却让西班牙压制了法国、英国、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等国。 当然,欧洲的事情过于遥远了,比起它,眼下大明和莫卧儿这两个世界第一、第二经济体的碰撞,更值得让人瞩目。 不出意料,率先发起进攻的势力,是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明军。 九万三千陆军手中的一千六百门燕山五斤炮,三百门燕山十斤炮在清晨发动了炮击。 炮声隆隆,石弹飞射,大批的莫卧儿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击惊吓,猝不及防的承受了明军的炮击。 在莫卧儿军队效彷明军的壕沟内,浅浅的壕沟倒伏着大批的尸体,一些被炮击惊醒的莫卧儿士兵则是手忙脚乱的穿戴甲胃,同时只顾着向后方防线奔走,到处都是一片混乱。 “不要骚乱!海答尔,让欧洲的炮兵回到他们的阵地上去,反击!给我反击!” 米尔扎的身影出现在了骚乱的壕沟之中,他身上穿着具有蒙古和清真风格的甲胃,大声高呼过后,他趴在了壕沟边缘,双手握着望远镜,眺望着望着明军的阵地,脸上已经是一片铁青。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赖以重任的军队,遇到袭击时竟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现如今整个莫卧儿军队中,除了蒙古人和波斯人组成的骑兵,以及欧洲人的炮兵还能让米尔扎有几分信心以外,由印度本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