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发展。 大公十年十月初一的早朝之后,新任的司空汪莱和皇子朱迪钚一起拜见朱靖垣。 他们专门给朱靖垣送来了一台特殊的个人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的总体尺寸,相比四年前的第一代个人计算机,已经缩小了一大圈。 与朱靖垣前世用过的正常的全塔机箱差不多。 这套计算机设备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高精尖科技结晶的聚合体。 里面的绝大部分东西都还没有正式量产销售。 就算是全部量产之后,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在普通人的面前。 它的成本和价值太过高昂了。 应该说根本没有详细的成本可以算,得等到同系列中低端产品量产后,才能做一下全面的成本核算。 单纯的看目前花掉的研发成本是天价。 这就是一台专门制作出来,用于技术展示的概念性质的机器。 朱靖垣现在的办公室旁边,有一个专门的半导体房间,用于摆放各种计算机和通讯设备。 有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坚固的大型工作台专门放计算机。 工匠们把机器安装好,然后汪莱和朱迪钚以这台计算机为中心,为朱靖垣介绍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大明从大公元年开始建设半导体产业,在大公六年基本完成了产业的框架部署。 朱靖垣在大公六年的时候,提出了一大堆半导体相关技术方向,提点了一大堆的提升制程工艺的技术思路。 有了产业基础,有了正确的研发方向,大明的半导体研发速度也持续飙升。 实现了持续的大范围的跨数量级的提升。 最尖端的工艺制程从两微米开始,四年时间完成了四次大升级,在今年实现了五百纳米工艺量产。 六十四位微处理器四年更新了三代,现在最新版本集成了五百万个晶体管,每秒计算速度达到了一亿次。 并且集成了三万两千字卦的一级缓存。 总体水平略微超过了历史上的80586,也就是第一代奔腾处理器的水平。 半导体生产工艺制程跨越式的提升,受益的当然不只是微处理器,各种专用或者通用芯片能够跟着同步升级。 除了微处理器之外最重要的芯片就是内存和闪存。 相对于内部电路复杂到极点的微处理器,内存和闪存芯片内部结构就简单太多了。 所以内存和闪存芯片的容量升级幅度,也是远远超过了处理器的升级幅度。 已经生产出了单颗粒八百万字卦的内存芯片,容量相当于前世16MB。 大明的工匠们将十六颗芯片装到一条长条形电路板上,构建出了朱靖垣前世最典型的计算机内存条。 由于内存被工匠们称为台账,内存条也因此被命名为“台账架”。 每一个台账架的总容量达到了一千两百八十万字,约合256MB。 朱靖垣面前这台计算机,为了展示最强的尖端技术,安装了最多八组“账表架”。 最终拥有了总计十亿字卦的台账容量,相当于朱靖垣前世八条256MB内存内存条,组成了总计2GB的内存。 朱靖垣前世2010年的时候,常见的家用电脑内存也才2GB左右。 当然,这样对比是不合理的,相当于拿顶级的工作站,与普通家用办公电脑作对比。 2010年的典型内存是单条2GB的,大明现在只有单条256MB的,工艺上也还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 九十年代中后期,各个半导体厂的实验室里面,就已经搞出了单条1GB的内存条。 只是成本层面仍然不可控,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 而且当时的计算机存取速度有限,如此大规模的内存没有用武之地。 再加上随后出现的互联网泡沫打击了整个产业,直到十年之后市面上才出现了1GB的内存条。 在现在这个时代,朱靖垣这台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只能用恐怖来形容了。 闪存芯片方面,在三年前完成了生产验证。 设计和生产出了对应的移动存储设备,包括朱靖垣前世用过的内存卡和优盘。 这些东西被工匠们因地制宜的命名为“手账”,意思是能够拿在手上带在身上的账表数据。 由闪存颗粒构成的硬盘,也就是典型的固态硬盘,也被同步设计出来了。 这种设备被工匠们命名为“快库”,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