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 尾声(3 / 5)

京港回信 万莉塔 3535 字 9个月前

望门上招牌。

“行,那就这家。”

这是在京北很难得的一间地道香山澳牛杂档,施婳记忆中大概是她上初中的时候开业的,至今也有八、九年了。

店里只有两桌客人,有点冷清,她们扫码下了单,上餐速度也很快。

牛筋弹牙软糯,牛腩松软浓香,配上鲜香浓郁的汤底,宋时惜确实很爱这一口。

她虽然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莫名对粤菜相关的美食都很上头。

她一边吃,一边东张西望,随口笑说:“也真奇怪了,你一共带我来过三回,隔壁的沙县小吃和炸鸡店都人满为患,唯独就这家牛杂档总是没几l桌客人,老板看着还挺悠哉的,感觉就是经济无压力的样子。”

“可能是不太合京北人的口味吧。”施婳也没多想,随口接话。

毕竟香山澳的饮食不算很大众,又有广式、港式这样影响力更大的招牌挡在前头,不是所有食客都能区分这三者的细微差别,因而香山澳牛杂在内地的市场本来就不大。

不过被宋时惜这样一说,她也下意识环顾了一圈,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段,食客确实太少了。

其实她记忆中,自从这家牛杂档开业以来,好像客人一直都不是很多,她过来从未排过队。

早年间,她很念家,饮食口味也还未转变,总是想来这里吃一碗牛杂,把这里想象成香山澳的荣记,想象爷爷奶奶还在。

她是自小看着家里开档的,自然知道没有生意就

意味着赚不到钱,店租、水电、人工,处处都是成本,处处都要钱,她也不是没担心过这家会倒闭。

但很奇怪,这么多年了,周围其他餐饮店更新换代了不知道多少轮,唯独这家生意很一般的小档口,一直没有转让过,好像经营得很稳定。

“可是味道真的很ok啊,我觉得是欠缺营销。”宋时惜又咬了口牛筋,“应该让老板好好宣传一下,这年头餐饮全靠营销,弄点什么大众、某音套餐之类的人气自然就旺了。”

老板是个中年男人,这会儿正在另外一桌跟几l个客人愉快闲聊吹水,还时不时指着电视说些什么。

宋时惜侧耳听了一阵子,才察觉连那一桌甚至都不是顾客,而是老板的朋友,过来聊天罢了。

东北姑娘自来熟的毛病有点犯了,她忍不住主动跟老板搭话:“老板,你家牛杂味道这么好,怎么不搞点宣传啊,这年头多做线上宣传才能有生意啊。”

老板笑盈盈的,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很快和宋时惜你一言我一语聊了起来。

老板的普通话里掺杂着明显的香山澳口音,施婳听着很亲切,便也不打扰他们。

结果聊了半晌,老板嘴上一副很赞同宋时惜给出的营销建议的模样,到头来却仍是摆摆手:“算了算了,太麻烦,还得给平台分成,我只是打工仔来的,大boss没要求提升客源,我没必要瞎折腾。”

宋时惜发觉自己对牛弹琴,简直语塞。

她憋了半晌,憋出一句:“您居然不是老板啊……难怪呢。”

老板咧嘴笑,抬手指了下悬挂在高处的电视屏幕,“喏,算起来,这位才是我们的大股东。”

不仅宋时惜和施婳闻声望去,连另一桌老板的友人们都好奇张望。

只见电视上正在播报一则经济类新闻,提到了贺玺集团今年下半年的财报。

施婳拿着筷子的手腕倏而僵住,整个人愣了神。

老板的友人们哄堂大笑,一个个七嘴八舌地调侃。

“你就吹吧,贺玺是你的大股东?”

“哈哈哈哈你丫的,吹牛不打草稿吧。”

“人贺玺一个上市公司,福布斯排行前几l的,投资你一个牛杂档,传出去都没人信。”

“老郑今天八成是喝高了哈哈哈哈。”

朋友们戏谑不止。

弄得牛杂档老板脸上有些挂不住:“切,爱信不信,贺先生真是我老板。”

朋友们依旧是嘈杂哄笑声一片。

唯独施婳静静地问:“老板,您能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吗。”

老板对施婳印象还挺深的,知道她是老顾客,也知道是老乡。

这个小姑娘背着书包还是个初中生的年纪就经常来光顾,但她性子文静,看着不大爱讲话的样子,因此老板也极少找她搭话,彼此并不算相熟。

今天她问得认真,他自然也乐意回答。

“我祖父就是专门做牛杂的,后来我跟老乡到京

北打工,自己创业做餐饮,本来是赔钱的,后来突然得到一笔融资,店就开起来了,生意虽说不是很好,但我只是小股东,又不亏。而且贺老板人很慷慨,年年都给大利是做年终奖,日子一年比一年滋润啊。”

其实追溯到八、九年前,贺老板也还不是今日这位贺玺集团的董事长,还只是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

时过境迁,环境变了,很多人的处境都变了,唯独这家牛杂档始终屹立不倒。

施婳恍了神,大脑混混沌沌,整个人像是踩在云端虚浮。

宋时惜也猜到了什么,她小心翼翼地观望着施婳的脸色,一时缄默不言。

唯独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