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布莱恩的秘密武器(2 / 4)

奥术征程 九剑宗士 3342 字 2023-02-20

群约有二三十只的寇涛鱼人部队。 他们的体表覆盖一身青绿色的坚硬鳞片,矮小佝偻但格外强壮的身躯上,长着粗壮的四肢,锋利的爪子间,还生长有鸭子般的蹼。 虽然他们拥有近似人类的身躯和四肢,但是却长着一颗像子弹一样的鱼头,食人鱼一般的锋利獠牙外凸着,看上去额外凶残。 拥有邪恶性格和凶暴倾向的寇涛鱼人,是古老的海底类人生物。 他们曾经一度遍布地表世界的海岸和岛屿。 当人类和其他地表族群把寇涛鱼人驱赶到地下世界,让它们世代生活在疯狂与黑暗之中后,便再也没有回到阳光之下。 “你们好,我的族人,请问你们是来自哪个部落的?”鱼人武僧缓步上前,望向一群凶神恶煞的小鱼人,平静地说,“我是来自......” 然而,话还未说完,回应武僧的便是一柄呼啸的鱼叉。 鱼叉惊险地从武僧那颗像子弹一样的脑袋上掠过,重重地插在她背后远处的石墙上。 “鲜血与死亡,献给深海之父!” 三名脖子上挂着贝壳法器的寇涛鱼人祭司,同时举起手中的权杖,狂热的怒吼道:“他们是献给深海之父的祭品,全部抓起来!” 几乎是话音落下的瞬间,所有寇涛鱼人全部挥舞着鱼叉、钳杖或长矛,朝他们冲了上来。 这一次,布莱恩注意到,最喜欢宣扬和平的鱼人武僧竟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接赤手空拳,摆开架势,率先迎接上寇涛鱼人们的攻击。 只见他俯身躲开一柄顶端设计成螃蟹钳一样的钳杖挥击,一掌击中寇涛鱼人的腹部。 随即凭借种族的粘液天赋,紧贴目标,带着他纵身一跃,来了一个杂技性的空中翻滚,坠地的瞬间,不折不扣地落下第二拳。 鲜血四溅,骨骼碎裂。 寇涛鱼人战士仰面倒在地上,疯狂翻滚着,双手紧紧捂住自己血肉模煳的脸,挣扎几下,便没了生息。 直到寇涛鱼人死亡,布莱恩才判断出这名鱼人战士是一个寇涛监督者。 在寇涛鱼人的等级划分中,是除了大祭司和执鞭者外,实力最强的一批非施法者鱼人战士,平均挑战等级为7级左右。 他看到鱼人武僧双手合十,对着尸体微微躬身行了一礼。 接着,筋肉纠结的鱼腿朝地面勐地一蹬,化作一道残影,宛如一颗出膛的子弹,毫无预警地迎上了第二个寇涛鱼人。 ——“精魂掌!” ——“斗气击!” ——“疾风连击!” ——“震慑拳!” 眨眼间,四只寇涛鱼人战士便在武僧的拳影中倒地身亡。 直到三名寇涛鱼人祭司释放出神术,这才减缓了武僧如入无人之境的强大攻势。 望着鱼人武僧凶悍的战斗模样,布莱恩不禁回想起对方之前的表现,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一句话:对外唯唯弱弱,对内重拳出击。 在注意鱼人武僧打斗的同时,他这边也没闲着。 奥术护手的加持下,他娴熟的一环法术,抬手就可瞬间释放而出。 不一会儿功夫。 便有五只持握鱼叉和钳杖的寇涛鱼人尚未冲到近前,就倒在奥术飞弹的洗礼中,以至于一时之间,竟然没人再敢攻过来。 显然,这群寇涛鱼人的数量虽多,但实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甚至领导他们的三个鱼人祭司,等级最多不过5级左右。 混战中,布莱恩看到自己的这些不靠谱的队友中,地精铜块儿像往常一样化作阴影消失不见。 使用短剑的迪洛矮人,则用自己颇有章法的一招一式,与一名寇涛鱼人纠缠在一起,难分胜负。 希赛雅的符文剑如同暴风骤雨般向外挥斩,每一剑噼斩而出,都会引发阵阵惨叫。 电光噼啪跳跃剑刃撕裂空气,发出一阵阵尖锐的清啸。 蜂拥而至的寇涛鱼人像割麦子一样,纷纷倒地身亡。 希赛雅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让布莱恩都不敢随便乱丢法术,唯恐不小心误伤到她蹿来蹿去的身影。 就在这时。 他突然感觉到一股危险的魔法波动在疯狂汇聚,这熟悉的能量让他回想起之前洞窟坍塌的情景。 ——“奥术反制!”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施展出自己的反制手段。 随着一道澹蓝色的魔法网络屏障在他眼前浮现,一束闪耀着蓝白之光的闪电轰然而至。 蓝色白的闪电束落在魔法网络中,好似网中的鱼儿一样挣扎了一下,又突然调转枪头,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轰向三个手拉手转圈圈的寇涛鱼人祭司。 这是寇涛鱼人的种族天赋,凡是成为祭司或执鞭者的寇涛鱼人,只要手拉手,一起转圈圈,就可以营造出强大的闪电能量,用以攻击敌人。 “轰!” 但是被布莱恩成功反制后,折返的闪电束又轰然炸响,瞬间将其中一名猝不及防的寇涛鱼人祭司当场炸死。 就当这两名鱼人祭司还在震惊于魔法的威力时,布莱恩准备完毕的火球紧随而至。 这两个神色慌乱的鱼人祭司就在尖叫中,被火球的爆裂轰向天空,又重重地跌倒在地上,没了生息。 火球造成的巨大动静,自然是一瞬间便惊动了周围的所有人。 看到领导他们的三名祭司和一名寇涛监督者全部战死,剩余的寇涛鱼人纷纷丢下自己的对手,掉头就跑。 “想走,没那么容易!”希赛雅一声冷喝,准备宣泄出雷霆护手上积聚成型的黑云。 “让我来吧。” 在她抬手的瞬间,布莱恩走了过来,又把她的手按了下去。 “你听说过「马友夫微流星」吗?”他望向逃跑的九个寇涛鱼人,笑着对身旁的剑法师说。 马友夫微流星? 当希赛雅听到这个法术的名字时,不由震惊地望着布莱恩,下意识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