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浅谈晁错的削藩论(2 / 3)

神医张鹏 星霖传媒 2133 字 2023-12-27

制度、功臣诸侯王、匈奴问题上提出一系列“多为”的改革建议,但大多因当时无力实行的客观条件而作罢。而贾谊也在帮助文帝削弱功臣集团权力,建议列侯,离开长安,回到封地的过程中,被周勃、灌婴、张相如等功臣集团集体抵制,惨遭贬谪。

功臣集团们,以军功获得了高低不等的爵位,拥有田宅、经济特权,汉初国家又奉行“黄老之术”,对经济政策又不多做干预,军功之人在地方则为豪强,在中央则为三公九卿,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贾谊提出的“改正朔、法制度”本就是为了皇权集中,从根本上触及现有的统治秩序,引起功臣不满,这才有了文帝被迫下罪己诏,并贬斥贾谊的故事。

文帝继位前期,正是君弱臣强,很难对朝局有所改变,只能依靠黄老之术维持君权、诸侯王、功臣集团三股势力的微妙平衡。

可是等文帝中后期以后,在文帝刻意打压下,功臣集团有所收敛,才开始有限度的改革弊政,不过这时贾谊已死,而晁错恰逢其时出现在文帝的视野内。

晁错“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是个地道的法家人物,但又从伏生治《尚书》,又接受了儒家的影响。

面对隐藏在汉王朝“休养生息”繁荣局面下的内忧外患,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69年),晁错深切时弊,连上三道奏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阐发了他的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的军事经济思想。

除了主动出击匈奴暂不能力行外,其他建议如数被文帝嘉奖听从。这也开启了,汉初政治从“无为”变“有为”的先河。

文帝十五年,晁错被推举为贤良,作《贤良对策》,在此策论中,晁错详细阐述了“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的改革思想。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政治上皇权集中,列侯就国,选贤举能;二、经济上劝农务本,轻徭薄赋;三、军事上择良将,训士卒。

文帝非常欣赏晁错的主张,但还是那句话,政治环境决定政治决策。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势力,是汉初舞台上,不可能绕开的话题。虽然景帝在打压周勃为首的功臣后,皇权得到空前的扩展,可两次诸侯王的叛乱,又让文帝不得不倚重功臣集团的力量,这种政治平衡的态势短时间难以打破,触及根本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故晁错才向文帝建言:削诸侯事、以及变更法令诸多改革,作书凡三十篇,可这些文帝不能尽听,晁错的改革意图一直被雪藏,一直到景帝继位后情况才发生改变。

景帝为太子时,晁错曾任太子家令,为太子家总管,他的改革建议深受太子认可,甚至被太子呼为“智囊”。等景帝登基为帝,晁错也立刻被任命为内史为九卿之一。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汉书爰盎晁错传》

因为有了景帝的支持,晁错开始变更法令,推行改革。早在文帝时,晁错已经引起众大臣不满,此时凡有晁错所奏,景帝全然照准,此等信任恩宠,三公九卿无人能比,这让本就趋于衰落的功臣集团越发感到切身利益受损,开始抱团攻击晁错。

晁错之死:文帝朝开始,在文帝的打压下,功臣集团身居三公九卿高位的比例,已经从开国时的百分百,降低到半数,虽然功臣集团呈衰落趋势,可至关紧要的丞相一职,还始终牢牢把持在功臣列侯手中。

硕果仅存的老臣申屠嘉在文帝末年被拜为丞相,主持朝政。景帝继位后,面对晁错显贵,推行新法,申屠嘉便寻着晁错违礼的错处,想要一举诛杀。但在景帝提前得知详情后,并不认为晁错违制,免去处罚。申屠嘉因而气得得病,不久病死。

申屠嘉死后,同属功臣集团的庄青翟拜相,而晁错也被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权势更盛。

于是借此时机,晁错“更令三十章”全力推行改革,并开始拿占有大汉土地之半的诸侯王开刀。

诸侯王享有自主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可谓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文帝时仅仅借机分淮南国为三,分齐国为七,但富庶的吴、楚两国,却等闲动不得。

景帝前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4年),晁错大权在握,公卿、列侯、宗室畏惧其势力,没有人敢弗逆的。朝廷内无人掣肘,晁错率先向吴发难,建议景帝削掉吴国土地,并道: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景帝听从了晁错建议,下诏削掉吴会稽、豫章两郡。其他诸如楚国被削掉东海郡,赵国被削掉常山郡;胶西国削去六县。

削藩诏一下,立刻引起各诸侯王惶恐,早就有反心的吴国,立刻联络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共同起兵,打着“诛晁错”的幌子,反抗汉廷。

而晁错当时,则高估了景帝的改革决心,听闻七国反叛,声势浩大,景帝六神无主。当皇权遭到直接的威胁时,皇帝的冷酷薄情便开始展现出来。

原本摄于晁错权势的功臣集团,再次抱团谋划趁机诛除晁错。

曾任吴国相的袁盎被功臣集团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