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荐给景帝。袁盎熟悉吴国情形,向景帝夸下海口,只要皇帝斩杀晁错,恢复七国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错误预估形势的景帝,立即动摇了削藩的信念,萌生了向七国妥协的想法: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在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出使七国游说各王后,打算抛弃晁错的景帝,又暂时陷入了犹豫当中。
然而功臣集团,却又再接再厉,由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中尉复阳侯陈嘉、廷尉张欧为首,上疏景帝弹劾晁错,要求斩杀晁错。百官之首的丞相和掌管禁军的尉官,文武两系的压力,让景帝没有再犹豫下去,当即批示:“可。”
晁错被腰斩的命运由此而被定下。
恐有德说:所以纵观晁错被杀前后,你会发现,晁错之死削藩只是诱因,从根本上讲,却是晁错在朝中厉行改革触动了功臣集团利益,才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群起围攻。而作为改革唯一后盾的汉景帝,又没有坚定推行改革的意志,在面临困境时只顾维护个人利益,抛弃了晁错,这才使得晁错在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惨遭横死,而他的“变法易故”也随之宣告失败。
不过,晁错的死还是有些作用的,至少让景帝明白妥协根本没有用,于是坚定了以武力平叛的决心,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就被平定,这让大汉王朝借机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渐收诸侯国权柄于中央,开启了彻底解决,诸侯封国问题的契机,但这一切又都于晁错无关了.…
要知道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分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