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二更君(2 / 3)

,性子温温和和,相处起来亦叫人如沐春风的很舒服,便以为程残阳不过是收了个小徒弟聊以自慰,调剂而已。

直到宋皎审了王纨的这件案子,在众人都退避缩手不敢靠前的时候,只有她肯接手,在所有人担心她会碍于太子的面子而轻拿轻纵的时候,她却一丝情面不留。

可以说王尚书就是因为此案,而对宋夜光刮目相看的,也才知道程残阳门下不收无关紧要之人。

他信里的“低眉之性情,怒目之手段”,却也出自一个佛门典故。

完整的一句话是——菩萨低眉,金刚怒目。

典故中说:金刚怒目,所以能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才有慈悲六道。

王纨见宋皎素日的性情为人,便当得起一个菩萨低眉,而她断邪判奸,那种无私无惧,却是金刚怒目的手段。

虽是相见恨晚,但王纨觉着这样的人,若是能够在太子身边,或许会比他更能够相伴太子殿下长远。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最后的这段话,最让太子震惊。

王纨不放心太子,这个不需要王大人说出来,太子也能从字里行间看的出。

但是王纨竟然……是有意让宋皎帮他看顾自己?!

为什么王纨会这么想,为什么他会如此信任宋皎?信任一个……间接地送他去死的人。

赵仪瑄看得出来,这一切源自于王纨对自己的担心。

就如同王纨留给他的那封信一样,字里行间,谆谆教导,期望太子不必沉湎于过去,希望太子可以有所作为。

如今才知道,王纨甚至给他找了一个“继任者”,希望在自己离开之后,此人能够代替他看护太子。

而且这个继任者,竟是宋皎。

赵仪瑄足足地沉默了半个时辰。

他把那封信看了又看,几乎能背了。

他想起了之前第一次召见宋皎进东宫,两人关于王纨的那番“辩论”。

当时只觉着宋皎自不量力,妄自揣测,兴许还是替她自己“辩解”,现在才知道她所说的……亦是别有深意。

忽然太子心想,宋皎先前没有透露过这封信的存在,或许是好事。

因为在对宋皎有所了解之前,太子是绝对不会理解王纨这信中的意思的。

他一定会勃然大怒,甚至兴许……还会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

但是现在,他独坐东宫的窗下,对着一盏孤灯,反反复复地琢磨这信中的字句。

他感动于王纨的眷眷之意,愧悔于自己竟让老师在临去都如此放心不下。

但同时他想到更多的,却还是那个人。

心中的滋味,纵使万言难尽。

盛公公进来看了几次,本想劝他安寝,可是看着太子的脸色,公公未敢打扰。

最后,赵仪瑄打开了宋皎的那封信。

在拆信之前,太子以为会看到宋皎各种的诉衷肠,至少会解释一番她为何离京。

如果她的言辞甚是恳切、打动人心的话,太子觉着,自己会考虑原谅她这一次的。

但当他从头到尾把宋皎的信看完后,他简直不敢置信。

赵仪瑄简直以为,这封信也是出自王纨之手,而非她宋夜光。

因为宋皎的信极短,而信中所言,无非只是——“望殿下莫辜负王大人临去所愿,常有奋飞之志,磋金磨玉,凤振龙翱,厘整时务,显耀当世。臣纵在万里之外,亦不胜感怀涕零。”

当时赵仪瑄看看左边的宋皎的信,又看看右边的王纨的信,觉着宋皎这封信若是也当成王纨的看,简直毫无违和。

他气的当场骂了出来:“狗东西!还说什么感怀涕零,什么磋金磨玉凤振龙翱,本太子用你说这些废话了么?这个混……”

倘若太子要听这些体面的官场套话,翰林院的日讲官可以不带停顿地给他说一天,用得着让他这半夜不睡,揪着心拆信吗?

他看过正面,甚至不死心地又翻过来细看信纸背面,怀疑有什么别的话藏在他没注意的地方。

直到把信封彻底检查过了,而信纸也对着灯影都仔仔细细照了一遍,赵仪瑄都没看到半个会令他心跳加速的可疑的字。

她居然真的一句私话都没有,一句解释都不存,竟白白地让他期待了一场。

太子气的真想把这封信撕成粉碎。

宋皎在离开长侯镇的时候,京内御史台程残阳派了四名巡侍,并自己的亲笔信给她。

看过程残阳的信,程大人对于她在长侯镇的所作所为很是嘉许,并说明这四名巡侍是路上护卫之用。

另外,程残阳还提了一句,宋皎才知道原来这曹洪的叔父,竟是当初王纨的亲戚……

程残阳写道:“虽太子今非昔比,应不至于因此又迁怒,但以后行事且越发谨慎小心才好。”

宋皎小心把信折起来放好,微微叹了口气:“怎么偏又戳到他的鼻子眼了呢?”

青青在旁边问:“按台说的是戳了谁的鼻子眼儿?”

宋皎道:“没、我没说什么……”

不料小缺在前面,虽不知道程残阳信上所写,可宋皎的这句话让他心有灵犀,他回头道:“不管是戳了谁的鼻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