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会所(1 / 4)

《还佛》在后期中需要用到不少特效,这部分郑远计划联系国内顶尖的特效公司来制作,或许国外的技术可能会更好,但关于仙侠,他认为只有国人才能做出他想要的效果。

特效的价钱是按秒计算的,这才是最烧钱的部分。

郑远算了一笔账,要想做完《还佛》的特效至少需要八千万,拍戏期间的场地、道具人工和衣食住行少说一千万,再加上演员片酬,一个小目标没了。

他之前拍的两部小成本电影,都是为了给《还佛》积累向验,等真正开始着手《还佛》的筹建,郑远才发现小成本和大制作之间的区别远比他想象中要大。

郑家是做实业的,虽然家底丰厚,但也不可能一下拿出大笔资金来支持郑远拍电影,尤其是在《还佛》扑街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

郑远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又想方设法让家里赞助了一部分,还拉了几个发小下水,勉强凑够了九位数。

再多的话他可能只有瞒着家里找银行抵押不动产贷款了。

郑远不是没有找过投资商,奈何每次见到人,对方一听《还佛》原文有几百万字,还没有粉丝基础,立马翻脸。

在《还佛》创造初期,郑远曾有过将其在网上发表的想法。但是因为创作过程中太不顺畅,有时候一连几天郑远都无法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内容,甚至之前写的也向常会被推翻重来,郑远便想等全部写完以后再进行发表。

郑远大学就读的是影视学院的编导专业,随着就读课程的深入,郑远突然产生了将《还佛》拍成电影的想法。这个念头犹如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郑远脑海中迅速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既然要拍成电影,郑远便暂时放弃了发表到网上的计划,以至于《还佛》都写完这么多年了,看过原文的仍然只有郑远自己。

但对于投资商而言,一个读者都没有的《还佛》更没有投资的前景了。

仙侠剧哪有那么好拍,如果是电视剧的形式还好说,但电影?醒醒吧,点家男频那么多热门,有哪本成功拍成电影了吗?

几百万字的剧情浓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想也知道有多不靠谱了,投资商又不是钱多了烧的。

白忙活了几个月,郑远无奈放弃了找投资商的想法。后期的钱和必要开销没办法省,还要预留出一部分应急,那就只能压演员的片酬了。

本来《还佛》就不被看好,片酬再低,郑远更难找到合适的演员了,简直是个死循环。

因此杨问渠的出现,对于郑远就好比落水的人看到救命稻草,即便不好抓住,也不愿放弃。

杨问渠大概能理解郑远的难处,不过在和前妻离婚时他就承诺不会踏入演艺圈,因此实在爱莫能助。

“虽然恕己的设定比较年轻,然如果是杨老师的来演话肯定没问题。”郑远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奈何他说再多的好话,杨问渠也不会改变主意。

“谢谢郑导对我的认可。”杨问渠的表情说明郑远的希望再次落空,“祝郑导早日寻到心仪的演员。”

你就是我心仪的演员啊!

郑远苦闷地喝掉杯子里的酒,他出生以来一直都是顺风顺水,要什么有什么,还是第一次在人身上栽这么大的跟头。

出于对杨问渠的尊重,他没有采取其他方法来强迫他参演,老老实实地放下身段请人,被拒绝了虽失望却不心生怨怼。

“借杨老师吉言了。”郑远放下杯子双手递上名片,“要是杨老师有推荐的人请务必联系我。”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郑远就将名片给了杨问渠,至于对方是收起来了还是扔了他不得而知,保险起见还是再发一张比较稳妥。

杨问渠接了他的名片,剧团负责人向他招手,他轻轻点点头,向郑远示意后转身离开。

郑远又喝了一杯,苦酒入喉心作痛,他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能演恕己的演员呢。

庆功宴结束,杨问渠开始整理行李,动作中碰掉了床头柜上酒店的意见簿,他弯腰捡起,两张话剧票从意见簿的夹层中飘落下来。

原来他夹到这里面了,看到话剧票,杨问渠瞬间想起了宗继。

小如来!

他想起来了,那瞬间他脑海里闪过的是少年在见面会上恳求的眼神。

“小如来……小如来……”杨问渠坐在床沿喃喃自语,他盯着两张话剧票,犹如上面倒映着宗继面容的镜子。

杨问渠想象了一下宗继光头的模样,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拿起手机给宗继打语音电话。

《盛开》他昨天晚上抽空看了,对宗继的演技有所了解,青涩但充满灵气,有演好恕己的潜力。

杨问渠认识的青年演员不多,他留给郑远的那句“帮你看看有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本是托词,谁曾想还真有合适的。

既然如此,他顺手牵个线也不算辜负了郑远的一片心意。

“杨老师。”宗继的声音在电话里响起,带着一点小心翼翼,“是编剧老师说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