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哥是我们罐头厂的名誉顾问,还用验啥?肯定不会以次充好。”
张星跟着说了一句。
什么顾问啥的,这些山民也不懂,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你说这事整得,早知道的话,就叫你先来啊。”
他们都觉得受了罐头厂的恩惠,这年头的人,都是懂得感恩的。
李卫国朝他们笑笑,然后把票据往兜里一揣:“等到时候一起领钱,先抓紧时间采山野菜是正事。”
对呀,大伙一听,也一哄而散。
李卫国又跟张星他们聊聊,问问收购的情况,情况还算比较令人满意,出售山野菜的人非常多。
“一定把好质量关,别缺斤少两啥的,咱们做的是长久生意。”李卫国又叮嘱几句,然后看到二哥开着小四轮过来,就赶紧上车回去。
随后的几天,李卫国天天领着人进山,一直忙忙碌碌。
这天下午回来,刚进院,就听门外有人嚷嚷:“好心人,帮帮吧。”
李卫国扭头一瞧,只见大门口站着一伙要饭的,要饭的有规矩,一般不进门。
这年头,要饭的可不少,都是挨家挨户讨吃的,要干粮要米,没有要钱的,也没有给钱的。
不过一般都是一个人,像这样成帮结伙的可不多,而且瞧这样子,好像还是一家子。
一对中年人,一男一女,领着俩孩子,都是衣衫褴褛,也瞧不出具体的年纪;那俩孩子,一个比李小梅高点,另一个更小,才到李小梅腰那么高,也就三四岁的样子,小脸蛋脏兮兮的,简直没个孩子样。
中年人身上背着不少口袋,李卫国知道,这些口袋,都是用来装东西的。
讨要来的粮食,也不能掺到一起,这个口袋装包米茬子,那个口袋装小米儿,还有的口袋专门装豆包干粮等等。
估计丐帮几袋长老,说的就是这个,口袋越多,证明要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有本事。
李金梅心软,赶紧去仓房,给舀了一大碗小米,等她来到门口,就看到李小梅已经用盆端着几个大瓶子,挨个给他们发呢。
小当家心地善良,还给这一家四口,一人发了一个咸鸭蛋。
“谢谢啊,真是太谢谢了,你们一家子都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啊。”那个中年妇女嘴里念叨着,听口音,还真不是他们这边的人。
而两个孩子,则早就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普普通通的大饼子,愣是叫他们给吃出来山珍海味的感觉。
结果那个最小的孩子,一下子吃噎住了,直着脖子,憋得脸红脖子粗的。
“慢点吃。”李小梅一点也不嫌弃,帮他敲打着后背。
而李金梅则端过来一碗水,给那小孩喝了两口,这才算是顺下去。
“谢谢啊谢谢。”中年妇女一个劲鞠躬,还抹着眼睛。
等俩孩子吃完了,李金梅又把一大碗小米,给他们倒进袋子里,然后才目送着一家四口离去。
李金梅摇摇头,嘴里叹了口气:“供一饥不能供百饱啊。”
“做人还得自强,不能总指望别人的帮助。”李卫国一瞧大姐和小妹,情绪都有点低落,便赶紧安慰她们。
他的声音挺大,那一家四口没走多远,应该也能听得到。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在李卫国看来,这对中年人有手有脚,也没到不能劳作的地步。
“话是这么说,理儿也是这个理儿,可是瞧着还是有点揪心。”李金梅又叹了口气,然后招呼大伙进屋吃饭,吃完饭还得干活呢。
本来以为,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可是第二天,李卫国送完野菜回来,却看到村口围着一大群人。
他站起身瞅瞅,却见人群之中,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正是昨天讨饭那一家人里,最小的那个孩子。
而赵广定比比画画的,正在那白话:“早晨起来,俺正要去喂鹿,在草堆里边发现的,把俺还吓了一大跳,发现还活着,就抱村里来了。而且还是个小哑巴,不会说话,就知道呀呀呀的。”
“这好像是昨天要饭那两口子领着的?”
“你说这当父母的多狠心,自个的孩子都舍得。”
“估计也是逼得没招了,怕孩子跟他们饿死。”
村民嘴里议论纷纷,也有见识比较多一点的,跟大伙说道:“估计是希望有人收养,要不咋不扔到荒郊野外呢。”
“谁家都好几个孩子,自个家的都快养不起了,谁能收养野孩子,而且还是哑巴?”
这年头,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孩子了。
这时候,赵广定也瞧见了李卫国。连忙招手:“国子,好事,生了,生了!”
旁边有人开玩笑:“广定,你媳妇不是才怀上嘛,咋这么快就生了,猫三狗四也没这么快?”
“一边去,俺说的是一只梅花鹿生啦,还一下子生了俩,大拿说这可少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