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初露锋芒(1 / 4)

第376章 初露锋芒

九月十九,齐金界河爆发冲突。

金国折损兵士九十一人,伤数十.

此乃齐国立国十二载来,首次和上国刀兵相向。

当日,金军并未做好全军强渡的准备,发生冲突后经历一番隔河对射,各自归营。

但双方都知道,此事不会就这么结束。

在此刻氛围下,阿离赫、王文宝等主战派的声量马上大了起来,而原本主张不可轻启战事的主和派军官郭安、韩尝,偃旗息鼓。

翌日,金军主帅韩企先一边命令全军备战,一边将昨日之事,奏报于黄龙府金廷。

同时,也不忘遣密使过河.密使前来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埋怨齐国官军太过鲁莽,将金齐两国推向了‘国战’的危险边缘。

二,解释了昨日之事并非韩企先之意,那阿离赫、王文宝不听帅令,才有了强渡之事。

三,希望齐国能好好配合他韩企先,尽量弥补金国,最大限度挽回两国邦交。

四,希望不要因此淮北系和南京路的商贸关系,如有可能,则继续推进在南京建立场坊一事.

蔡思代陈初会见了密使,却只答复了第四件事,表示不管两国怎样,只要阜城仍在,就会继续执行和韩郭两家定下的商贸、建场协议。

以陈初掌握的情况看,此次边界冲突升级为大规模战争,至少还需几个月时间。

黄龙府山高路远,界河一事的军情传递过去就要一二十日,金国再行征调粮草、征发军士,一套流程下来,能在年前赶到就算不错了。

此时北岸号称三万大军,实则两万不到,韩、郭两家汉渤军怀有别样心思,未必愿意死战。

仅剩那阿离赫和王文宝三四千人,暂时也闹不出太大动静。

即便这样,陈初依然在十九日当晚,召集淮北军中上层军官开了场扩大会议。

会议内容,除了抢修沿河烽燧、各自驻守防区、组织民壮等务实细则外,陈初最后道:“我亦知此时并非最佳开战之机,然战和与否,并非我军可选。若金兵大举进犯,我等唯有死战.

如弃河北,则东京不安,东京不安,则淮北危矣.

战时,不论兄弟情义、同乡好友,只有上下之别。如有人不尊号令、私自放弃防区、无令后撤者,休怪某不念情份。

我等身后,便是各位将军的爹娘妻儿,请诸君务必尽心用命,不堕我军威名!

待凯旋日,本王亲自为诸位扫尘解甲!”

“喏!”

众军将轰然应声。

本次会议,就是为了统一大家思想,坚定抵抗意志。

毕竟第四旅九团中,有相当一部分旧永静军、河北新兵,他们对金兵的恐惧,非一朝一夕可消。

如今,在阜城左近的淮北军有第一旅第一、五团,第四旅第四、六团,第五旅第三、九团,炮团两营,以及正在赶来的河北王彦独一旅。

不计别县厢军,陈初掌控的兵力共计两万四千余。

兵力布置以武邑、阜城、交河三县为中心,沿河往东西两两翼延伸。

为不了不使兵力过于分散,避免被对岸偷渡界河分而歼之,东西侧翼多是连排级的小股警戒单位,负责监督当地厢军、组织民壮。

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快速的军情传递系统了。

陈初用的还是老祖宗的法子建烽燧。

五里一座的烽燧,百余民工,数日可成,工程量不算大。

按说两国边界,不该缺乏这等初级防御设施,但齐国为表对金国的忠心、同时不让上国起疑,特意在边境不设防。

除了抢建烽燧,陈初特擢阜城知县蔡思为巡边宣抚,督沿河数县抢种秋粮、编练民壮、挖掘地道。

就在河北路全力备战的同时,齐国内部却因齐金边界一事震骇不已。

九月二十四,消息传回东京,许多官员吓的宛如天塌一般。

当日,便在朝堂上吵开了。

众官员虽不敢将矛头对准楚王,但个别胆大的,已要求严惩肇事者四旅九团团长耿宝喜。

尽管朝堂历经两轮清洗,但这样的说辞,还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毕竟,愿意屈服楚王的,除了后者威势如日中天外,也多多少少抱有跟着楚王吃肉喝汤的心思。

这下好了,汤还没怎么喝上,但楚王却要把锅砸了!

那大金是咱齐国能惹的么!

朝会上,吏部尚书蔡源、礼部尚书杜兆清以及年后新任的户部尚书陆钦哉,依旧是不问对错的支持的楚王一切决策。

御史大夫巩少仪,带着众言官对几人火力全开。

巩少仪等人倒不是反楚王,却坚定的反对与金国开战。

“.那耿宝喜为己一人之名,少思鲁莽、好大喜功,累及河北百万百姓!其心可诛!范相、张尚书应速去河北路面见楚王,请楚王诛杀此子,以平两国之危!”

“.”

宰相范恭知、兵部尚书张纯孝齐齐沉默。

他们虽被打上了楚王一系的标签,但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需维护,和金国开战确实对他们无利有害。

但两人又通过蔡源